策划、传播与动员——“孤岛”时期《文汇报》的抗战宣传研究

来源 :安徽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on312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中国陷入前所未有的危机。1937年7月7日中国的抗日战争由局部抗战转向全国性的抗战,中国人也在不断探索抗战救国之路。全面抗战的爆发,导致上海这个大都市逐渐失去原来的繁华。这一时期,处于孤岛的大环境之下,一批批爱国知识分子决定用"笔墨"来挽救失去正确舆论引导的"孤岛"上海。在这样的环境之下,《文汇报》是如何利用其报道进行抗战宣传呢?战时《文汇报》是如何通过栏目和报道的策划来宣传抗日的,又是通过传播何种内容来辅助抗战的?随着抗战进入白热化,其又是如何通过大众传媒的号召力来调动全民族的力量来抵御外辱的。本文将要探讨这些问题。第一章探析上海报界及《文汇报》的筹办。首先分析1938年的上海报界现状。随着上海沦为"孤岛",报界面临严重的危机,不少报刊纷纷停刊或迁移,而《文汇报》披着"洋旗"的外衣诞生了。其次分析《文汇报》的创刊宗旨和栏目,最后将对《文汇报》发行期间的重大事件进行分析,从而从整体上揭示媒介环境对报刊创立产生了重要影响。第二章偏重《文汇报》有关抗战宣传的内容分析,主要论述《文汇报》的内容策划及其对抗战宣传的影响。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论述《文汇报》是如何通过其内容和栏目的策划来表达抗战的决心和立场的。首先论述《文汇报》灵活性与斗争性的抗战策略,包括其通过漫画、译稿、突出国际矛盾三个部分从侧面为抗战做宣传;其次《文汇报》始终坚持坚定抗战立场的原则,在对过去一年来抗日战争以及台儿庄战役和国共合作等均做不遗余力的报道,将战争中中国人民的英勇斗争呈现出来。最后分析其通过社论来引导抗战,即抗战前途是光明的,中日战争是持久战,应驳斥速战论,中国的抗战可以争取得到国际上的援助而不应依赖其他国家干涉中国的政权。第三章涉及关系分析,探析作为传播者的《文汇报》与抗战宣传两者关联。主要从三个方面来阐述"孤岛"传播者的责任和使命。《文汇报》在抗战时期充当着文化知识的传播者,谣言的破除者,读者的"倾诉者"等等角色。在抗战救灾的过程中,《文汇报》报人将不仅仅是一个个体,而是与整个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这些报人将在抗战与救灾中充当不同的角色。战时的教育与体育现状又对《文汇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将传递战时的精神,在破除日本对国人的奴化教育方面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战时的《文汇报》为诸多具有报国心愿的年轻人提供较为便捷的渠道,拉近读者与编辑的距离。第四章分析战时《文汇报》与全民参与舆论动员的关系。这一章将从抗战群体儿童界、青年界、妇女界、少数民族四个不同人群的抗战动员的报道中,阐述《文汇报》是如何支持和维护全民族的抗战的。《文汇报》通过对儿童界、妇女界英勇抗战事迹的报道,向全国的民众表示,抗战是不分年龄不分性别不分民族的。与此同时,《文汇报》通过社论等对青年团体进行劝告,动员和鼓励所有的青年,将他们的满腔热血用到合适的地方。综上通过对孤岛时期《文汇报》的分析,探讨《文汇报》对抗战宣传所起到的作用以及其是如何进行抗战宣传的。作为"孤岛"时期的报刊,《文汇报》所肩负的使命和任务格外重要,虽然表面上其挂着的是洋旗,实质上却是为中国的抗战而在呐喊着。探析战时的报刊我们又能看到战时新闻学与新闻专业主义之间的关系,这也是研究战时《文汇报》的重要方面。
其他文献
期刊
博客的新闻传播功能诞生之初,便在西方媒体中掀起了巨大风暴。凭借博客新闻不能企及的传播速度、影响范围之广、“零壁垒”的自媒体形象,掀起了一场信息化的革命。笔者综合各
期刊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传播渠道霸权结束,电视媒体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市场竞争。网络等新兴媒介在媒体和受众间搭建了一座互动传播的桥梁,电视作为传统意义上的强势媒体,将更加注重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