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血压是现代社会中的常见慢性病,威胁着全球数十亿人的健康。在当今快节奏的生活中,来自工作、家庭等多方面的精神和心理压力是造成高血压的主要因素。这种因长期精神紧张造成的高血压,被称作应激性高血压。人们从正常血压逐渐发展为高血压的阶段,称为高血压前期,其收缩压处于120-139mmHg或舒张压处于80-89mmHg。目前针刺疗法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诸多研究表明,针刺治疗的降压作用,主要通过调节神经系统、免疫系统和血管内皮细胞实现。基因芯片技术是目前发展迅速的一项生物技术,用于检测和分析基因表达。他具有高通量、高灵敏性、高效率的特点,可同时监测多个基因。这样的特点为分析研究受高血压影响的多个基因提供了可能。然而之前的研究着重于中后期高血压的治疗和对靶器官的保护,少有对于高血压前期基因表达和干预的研究。目的:本实验基于“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原则,对应激性高血压前期大鼠进行有效针刺泻法干预,运用基因芯片技术、RT-PCR技术等,检测针刺泻法对应激性高血压前期大鼠肾脏基因表达的影响并分析其内在机理。以期为针刺预防治疗高血压提供新的思路和技术手段。方法:雄性Wistar大鼠27只,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模型+针刺泻法组,每组9只。造模方法:噪声结合足底电击刺激,周期为14天。干预方式:将各组大鼠舒适的固定于特质鼠套中,露出四肢,固定20分钟。针刺泻法组取“太冲”(双侧):于后肢足背1、2趾骨凹陷处取穴,直刺1mm;“曲池”(双侧):于桡骨近端,肘关节外侧前方凹陷中取“曲池”穴,直刺4mm。采用中研太和牌一次性0.16×7mm毫针(无锡佳健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以右手为刺手,在“太冲”“曲池”穴以大拇指作用力向后时用力捻转,然后轻力向前退回,捻转幅度360°/次,60次/min,持续捻转1min,10min后再行针一次,共留针20min。空白组和模型组进行与针刺泻法组相同的捉抓刺激。干预方式每日一次,由同一人员操作,保持相同干预方式14天直至取材。在造模前一天、第3、5、7、9、11、13、15天测量大鼠的血压,并观察其生理学行为学改变。第15天量取血压后取材,用Rat Gene 2.0 Array technology进行基因芯片分析。选取有代表性的差异基因,运用RT-PCR技术进行验证。结果:实验中,空白组大鼠的收缩压一直处于正常水平。相比之下模型组在造模第3天即突破120mmHg (P<0.01),并在后来的第5、7、9、11、13、15天持续升高至较高水平(P<0.01)。且造模过程中大鼠出现尖叫、咬架、小便变黄、毛质粗糙、眼睛充血等变化,且血压始终处于120-139mmHg范围内,说明造模成功。模型+针刺泻法组的血压值上升相对平缓,在第5、7、9、11、13、15天均明显低于模型组。说明在“太冲”“曲池”穴施以针刺泻法,可有效抑制应激性前期高血压大鼠血压升高。基因表达频谱结果显示:基因表达频谱结果fold change值显示,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有187个基因表达发生了变化。其中有99个基因表达升高,88个基因表达降低。与模型组相比,针刺泻法干预改变了198个基因的表达,其中有106个基因表达升高,92个基因表达降低。基因表达频谱结果显示,有43个基因表达在模型组中升高,在针刺泻法组降低;另有34个基因表达在模型组中降低,在针刺泻法升高(P<0.05, fold changes≥1.5或fold changes≤-1.5)。其中具有代表性的高血压相关基因CYP1A1、IGFBP-1的表达也发生相应变化。结论:1.针刺“太冲”“曲池”并施以泻法,可明显降低应激性高血压前期大鼠的血压。2.针刺“太冲”“曲池”并施以泻法,可影响应激性高血压前期大鼠肾脏的基因表达。3.针刺泻法对应激性高血压前期的降压效果,可能与干预CYP1A1、IGFBP-1基因的表达有关,其具体机理尚待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