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安的电影作品反映出他个人对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如何存续的深入思考,展现了他强烈的文化归属意识和对文化传承责任的主动担当,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极具张力的表现形式而得到广泛的关注。本论文以“作者论”和“意识形态批评”作为研究的理论支撑,把文化批评纳入到研究的理路中来,逐步揭示李安的艺术实践与中国文化品格之间的契合,并对文化传统应对现代转型的可行之策进行总结,从文化传承和推广的角度讨论李安的文化观对我国电影的影响。李安的个人漂移与国族归属,是其文化归属感形成的先决条件。对于具有多重文化身份的李安而言,“故土”被泛化为整个中国的形象,因此,与侯孝贤等台湾籍导演相比,李安的台湾特色是较为模糊的,他在作品中灌注了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关注,使之具有“泛中国化”色彩。李安在对不同文化进行体验和品评的过程中,形成了以对中国传统文化品格的体认为创作基点的电影理念。李安作品体系是中西合璧的,通过华语和英语两种语言的并峙触摸文化之间的冲撞,在异质文化的相与之中实现东方文化立场与西片品质的缝合。李安继承并发展了中国电影的伦理化主题,他的作品以对建立在道德情感基础上的家庭价值观的探讨为主要内容,从自身的人生体验出发,探索新型的代际关系和性别关系,力图实现家庭伦理在现代性条件下的重塑,并在此基础上,在伦理的观念、视阈等方面有所突破。在中国传统的儒释道多元并举的文化结构的作用下,李安形成了“以儒为主,兼及释道”的哲学态度。李安个人的学养与性格决定了其温柔敦厚的电影美学风格的形成,对“中和”之美的展示体现出他对本土美学传统的继承。从文化发展的历时性的角度来看,李安在西方文化的参照下反思中国传统文化,借助异质文化资源对传统文化进行适度的反拨,以实现传统文化的重组与更新。在文化发展的共时认同方面,李安不刻意营造西方世界臆想的中国映像,而是以独具匠心的呈现方式,向世界推介中国的文化。在文化与艺术的复调协奏中完成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