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疟疾是由疟原虫引起的一种严重的寄生虫病。其中,恶性疟原虫是导致人类疟疾感染致死率最高的病原体。恶性疟原虫的生活史包括在人体内的无性繁殖阶段(红外期和红内期)以及在
【出 处】
:
北京协和医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 中国医学科学院 清华大学医学部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疟疾是由疟原虫引起的一种严重的寄生虫病。其中,恶性疟原虫是导致人类疟疾感染致死率最高的病原体。恶性疟原虫的生活史包括在人体内的无性繁殖阶段(红外期和红内期)以及在蚊体内的有性繁殖期(蚊期)。恶性疟原虫在红细胞内期的裂体增殖是疟疾发作的基础,包括从裂殖子侵入红细胞开始的裂殖子期、环状体期、早期和晚期滋养体期直至裂殖体期。研究恶性疟原虫在红细胞内的生长发育过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长链非编码RNA是一类长度大于200核苷酸并且不具有蛋白编码能力的转录本,占全部非编码RNA的近80%。研究表明,lncRNA可通过繁复的机制参与有机体的各种活动,如表观遗传学修饰、转录和翻译调控以及剪切拼接控制细胞周期、细胞分化和细胞凋亡等。恶性疟原虫基因组转录大量的lncRNA,但这些lncRNA在恶性疟原虫的增殖发育过程中的作用却知之甚少。为了探索恶性疟原虫红内期不同发育阶段的lncRNA表达谱及其特异性。本研究采用山梨醇连续多次处理体外培养并处于环状体的恶性疟原虫虫株,获得高度同步化、窗口小、虫血率高并处于不同生长阶段的恶性疟原虫虫株,选取环期以及裂殖体期构建了2个时期的链特异性文库,并进行Illumina/Solexa双末端测序。通过进一步对环期与裂殖体期的测序数据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序列比对、序列拼接、编码潜能分析预测了55条在红内期特异性表达的lncRNA。其中13条lncRNA通过RT-PCR得到验证,为后期进一步研究恶性疟原虫红内期期特异性表达的lncRNAs的功能提供了基本的数据信息。
其他文献
目的 比较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和非手术外固定术治疗老年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5年1月至2019年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63例老年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患者,其
大数据对肿瘤临床研究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骨肿瘤病理亚型众多,且发病率均不高,因此导致单一医疗机构的病例数据量比较少,目前国内一些大型的骨肿瘤诊治中心也建立了一定规模的
目的:利用含有人的SY1的pBluescript R质粒,构建重组体,并用重组体转染原核细胞表达含SY1的融合蛋白,以此融合蛋白为抗原免疫Balb/c小鼠,制备单克隆抗体,为将来进一步研究该基因的功
临床资料rn患者,男,55 岁,因“左髋部疼痛 2 个月,加重伴左髋部活动受限 1 周”入院.患者 2 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髋部疼痛,伴有腰背部僵硬,于当地医院拍 X 线片及 CT ( 外
目的 研究老年下肢骨折术前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的发生率及其危险因素,分析动态监测D-二聚体对DVT的预测价值,加强DVT的预防与诊治.方法 对我院201
目的 通过对国内外假体置换与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桡骨头骨折的临床研究进行Meta分析,比较两种手术方式的疗效和预后.方法 通过计算机检索从各数据库建库至2020年2月在Pub Med
近视是常见的眼科疾病,患病率高达25%~30%,可引起严重的并发症,在世界各地占致盲眼病第4~7位,其严重性使得近视的研究与防治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随着近20年来近视动物模型的建立及
目的:构建真核表达体系,以提高抗人乙酰胆碱受体单链抗体(singlechainvariablefragment,ScFv)与人血清白蛋白(humanserumalbumin,HSA)融合基因的蛋白表达产量。方法:应用聚合酶链
骨肉瘤 ( osteosarcoma,OS ) 是常见于儿童和青少年的恶性骨肿瘤,其治疗方法由 20 世纪的截肢治疗逐渐变为目前的化疗联合保肢手术,5 年生存率也由不足 20% 逐渐上升,然而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