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骨质疏松的治疗培训对髋部骨折患者骨质疏松诊疗率的影响。方法对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入住我院的年龄≥50岁的651例脆性髋部骨折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在2013-2015年期间,有一个治疗组的骨科医师每年均进行了2次或以上的骨质疏松诊疗知识的培训。根据骨科医师是否接受培训,将骨科医师收治的651髋部骨折患者分为培训组与未培训组,分别记录培训组、未培训组病人的骨密度、骨转换标志物、血清25羟维生素D的检测例数及病人的治疗用药情况,比较分析两组患者骨密度、骨转换标志物及血清25羟维生素D的检测率和抗骨质疏松治疗情况。两组资料的组间数据差异使用卡方检验进行比较,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651例脆性髋部骨折患者,年龄51-103岁,平均年龄(78.20±10.09)岁,男女比例约1:2。经过骨质疏松治疗培训的骨科医师收治脆性髋部骨折病人220例,其中接受骨密度检查109例(49.5%),接受骨转换标志物检测130例(59%),接受血清25羟维生素D检测124例(56.4%),住院期间抗骨质疏松治疗177例(80.5%);未经过系统培训的骨科医师收治脆性髋部骨折病人431例,其中接受骨密度检查142例(32.9%),接受骨转换标志物检测124例(28.8%),接受血清25羟维生素D检测125例(29.0%),住院期间抗骨质疏松治疗313例(72.6%)。培训组患者的骨密度、骨转换标志物及血清25OHD的检测率和抗骨质疏松治疗率均明显高于未培训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181、56.277、42.024和4.242,P均<0.05)。结论脆性髋部骨折后骨质疏松的检测率及治疗率仍普遍偏低。骨科医师每年参加2次或以上的骨质疏松诊疗知识的培训,能有助于改善脆性髋部骨折患者骨转换标志物、骨密度及血清25羟维生素D的检测率,并且提高骨质疏松的治疗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