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5年3月,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正式启动,国家开发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作为试点单位,分别进行信贷资产证券化和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正式拉开了我国本土资产证券化的序幕。联通、莞深高速公路也于2005年下半年和2005年底正式在上交所和深交所的大宗交易系统挂牌交易。至此,资产证券化在国内得到了较全面的开展,也标志着一条全新的企业融资渠道在中国资本市场上的出现。 接下来,更多企业将推出种类各异的资产证券化产品,规模达到上千亿。在资产证券化发源地的美国,目前其已成为资本市场上最重要的融资工具之一。截至2004年底资产证券化产品余额已达到7.3万亿美元,市场规模大于美国国债市场(3.9万亿美元)和美国联邦机构债券市场(2.7万亿美元)。资产证券化产品之所以如此受企业青睐并得到飞速发展,同它的内涵和给企业带来的财务效应是密不可分的。 风险与收益要素的重组是资产证券化融资能够为资本市场和企业提供新的流动性来源的关键。一种新证券中所包含的风险收益关系必须满足发行时市场所预期的风险报酬率,而资产证券化可以通过对以往所形成资产的风险和收益关系的重组来实现这一目标,从而使原有资产在市场风险报酬率上实现可流动,有效降低融资成本。目前,从实务和政策两方面来看,我国的资产证券化正处于有据可循的起步阶段,为了有效促进我国企业对新型融资工具的应用,进一步开拓市场融资渠道,提高企业生存发展能力,十分必要对企业资产证券化的财务效应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 本文主要采用规范研究的方法,并结合案例研究,充实理论分析。文章首先明确界定了资产证券化的概念内涵,接着从运作流程和参与方方面归纳阐述了资产证券化融资过程的运作机理。然后,在此基础上,运用信息不对称理论、定价模型和提前偿付控制,重点分析了资产证券化在成本降低、收益取得、资产池定价等方面的内在机制。同时结合中集集团应收账款证券化和建行个人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案例,进一步阐明了资产证券化融资对企业产生的财务效应,并从资产证券化作为企业一种新型融资工具的视角提出了我国企业运用资产证券化融资的适用条件,为理论分析提供证据并拓展其运用价值。最后,基于资产证券化的财务效应分析,指出发挥资产证券化的约束,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及发展前景构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