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以小学五年级至高中二年级的学生和教师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分析法、问卷法、访谈法分别探讨了中小学生教师对学生的共情结构以及中小学学生对教师的共情结构,编制了相应的《教师共情问卷》和《学生共情问卷》。通过较大规模的问卷调查,分析了师生共情的现状及其特点;通过分析相配对的师生样本,研究了师生共情对师生关系及学业成绩的影响及其过程。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1.师生共情的结构教师对学生的共情和学生对教师的共情都是由多维度构成的心理特质,分别由对共情理解性、共情表达性、共情反应性三方面的判断组成,教师共情和学生共情在结构上相似,但具体到内容上会有所差异。2.教师共情问卷和学生共情问卷的编制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本研究编制的教师共情问卷和学生共情问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可以作为进一步研究师生共情的工具。《教师共情问卷》由16个项目构成,三个分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738~0.786,总问卷的一致性系数为0.857,验证性因素结果分析表明问卷的结构效度较为合理。《学生共情问卷》由12个项目构成,三个分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636-0.684,总问卷的一致性系数为0.783,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分析表明问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3.师生共情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当前中小学教师对学生的共情程度普遍较高,随着所教年级的上升,教师对学生的共情程度呈下降趋势;相对男教师,女教师的共情程度较高;随着年龄和教龄的增长,教师共情程度呈上升趋势。中小学学生对教师的共情程度也较高,但随着学生年级的上升,学生的共情程度有下降趋势。对师生匹配样本的研究表明,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共情存在中等程度的相关,也就是说师生共情具有一定的相互性。4.师生共情对师生关系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教师共情通过师生关系对学生的学业成绩有影响,学生共情也通过师生关系对学生的学业成绩有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