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确保国民经济健康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维护后代的生存发展权,必须要保证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严格控制建设用地占用耕地,积极开展补充耕地面积和提高耕地质量工作。耕地整理、农村居民点整理和土地的复垦、开发作为补充耕地的基本途径,其在增加耕地面积以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提高农村经济水平和农民收入水平进而促进农村社会和精神文明全面发展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由于在土地整理过程中存在一些盲目追求眼前经济效益、忽视土地整理对生态环境影响的行为,以及土地整理复垦成本高、土地开发潜力有限等问题,影响了土地整理工作的整体效益。本文以重庆市永川区为例,在相关土地整理理论分析基础上,选取新增耕地系数、投入产出系数、产能提高系数等12个指标,建立了永川区土地整理潜力测算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测算了永川区各乡镇的耕地整理潜力、土地开发和复垦潜力及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并根据潜力值的大小进行了分等。主要的研究结论是:何埂镇、仙龙镇、来苏镇和临江镇的土地整理潜力位于永川区前列,处于第一等级整理潜力区;胜利路街道、南大街街道、松溉镇和中山路街道的土地整理潜力较小,分布于第四等级整理潜力区。总体来看,永川区土地整理在增加耕地面积、提高耕地利用效率、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由于土地整理的规划和实施比较注重经济和社会效益,而对生态效益和土地整理后生态环境质量变化情况关注较少,所以本文主要探讨了永川区土地整理前后生态环境质量变化情况。基于生态学理论研究,本文选取生物丰度指数、植被覆盖指数、水网密度指数、土地退化指数和土地适宜性指数构建了EI测算体系,通过对永川区乡镇土地整理前后生态环境质量指数的变化分析,可以看到:土地整理后,各乡镇的生态环境质量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其中,茶山竹海街道、吉安镇和卫星湖街道的生态环境显著变好,松溉镇和中山路街道在土地整理后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水平略有变化。由于乡镇之间不同的自然、社会、经济和生态条件,各乡镇土地整理工作的重点和具体措施也存在差异,因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也是各不相同的。从总体上和长远来说,土地整理可以促使生态环境朝着更加良好的方向发展。但是,我们必须看到土地整理中的一些限制因素和不合理行为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综合考虑土地整理潜力释放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结合永川区土地整理实践,本文从政策、制度、资金、工程措施等角度为永川区土地整理工作提出了合理建议,以推动土地整理工作的顺利进行。综上所述,可持续的土地整理工作不仅要做好前期的规划,即科学测算土地整理潜力的基础上全面分析土地整理对生态环境等各因素的影响,合理的选取项目区,还需要在项目实施中和实施后从工程实施、财政经济、管理政策等多方面综合考虑,统筹兼顾,真正长期发挥土地整理在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