纤毛虫瘦尾虫细胞的直接荧光标记及扫描电镜观察

来源 :华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yanzm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原生动物纤毛虫中,腹毛目无疑是其中最为进化、最复杂的类群。其细胞分化形成含有多种结构成分的皮层,对其皮层尤其是对其微管胞器、微管类细胞骨架的研究成为当前细胞生物学领域的热点之一。微管胞器及其附属微管具有相对的种属特异性和种属稳定性,因此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有利于更好的揭示原生动物纤毛虫种属之间的进化关系,并对于研究真核细胞的调控模式、细胞多样性也有重要的意义。   瘦尾虫的系统发生地位一直以来都存在着巨大的争议,多种现代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的引入使其分类地位更加趋于复杂。本文以一种腹毛目纤毛虫瘦尾虫(Uroleptus sp)为实验材料,应用直接荧光标记术、扫描电镜术对其微管胞器及微管类细胞骨架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揭示了其微管骨架的组成、定位、定向,所得结果还对阐明纤毛虫形态的特殊性及结构的多样性提供了基础资料,也为瘦尾虫的分类及其系统学的研究提供了具有参考价值的依据。所得结果报告如下:   1瘦尾虫细胞皮层表面结构的扫描电镜观察   应用扫描电镜术显示,瘦尾虫身体呈流线性,长约160-180μ m,宽约30μ m,背腹扁平,具有典型细长的尾部。其皮层纤毛器由口围带、波动膜、额腹横棘毛、左右缘棘毛、背触毛等纤毛器组成。口围带呈问号形,位于虫体左侧近前端,约占虫体长度的1/5。波动膜2片,包括1片口内膜、1片口侧膜,两片波动膜起始于口围带基部,平行排列于口围带左侧。波动膜右侧存在2根口棘毛。额棘毛3根,分化明显,呈线状排列于虫体的前端。中腹棘毛两列,右侧棘毛列明显大于左侧棘毛列,棘毛问呈典型的“zigzag”形排列,起始于波动膜外侧中部,延伸到体后部。左、右缘棘毛各一列,各自位于腹部左、右边缘;其中左缘棘毛起列始于口围带左侧中部,右缘棘毛列起始于中腹棘毛列第二个棘毛外侧,两列棘毛在虫体前端平行排列,在体后部随着窄缩的尾部逐渐会合。横棘毛列不明显,约由四根横棘毛略呈对号形排列组成。尾棘毛(Caudal cirri,CC)不易辨别、不明显。背触毛多于5列。   本文针对这种形态较为细长、容易变形的纤毛虫的扫描电镜样品制备,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这对其他类似的纤毛虫扫描电镜样品制备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2瘦尾虫皮层纤毛器微管的直接荧光标记   应用FLUTAX直接荧光标记,在瘦尾虫腹部纤毛器基部均存在着定向各异、发达程度不一的前纵纤维束、后纵纤维束、横微管束等微管类细胞骨架结构。口围带波动膜基部含小膜托架、附属微管和波动膜骨架;额腹横棘毛基部存在前纵微管束、后纵微管束、横微管束;左右缘棘毛基部存在前纵纤维束、后纵纤维束、横微管束。瘦尾虫纤毛器微管是以微管蛋白为主要组分建构的,同时这些纤毛器微管的发达程度可能是与系统发育地位是有一定联系的。因此,作为纤毛下器的重要组成部分,瘦尾虫皮层纤毛器微管对于进一步了解其起源、进化、分类地位以及对揭示纤毛虫系统发生的多样性、纤毛虫的多起源以及真核细胞调控机制等均有重要意义。
其他文献
目的评价已建立的IT技术健康管理平台和处方计步器辅助运动干预在职业人群体重管理中的应用效果及其可行性,为利用此技术和方法开展大人群和/或远程管理体重和慢性病提供科学
在能源危机日益严重的大环境下,熔盐水化物相变储能材料由于其在相变过程可储存和释放潜热,储能密度大,相变焓大等优点受到广泛关注。然而通过实验数据构造完整的熔盐水化物相图
吡蚜酮是一种防治蚜虫和粉虱的新型广谱杂环类杀虫剂,具有高效、低毒、高选择性、对环境友好等特点。近年来,吡蚜酮作为新型杀虫剂之一而备受关注,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本课题针对合成路线中的缺点,在原有的合成方法上进行了部分改进,对各步反应进行了详细的研究,优化了部分合成步骤。以乙酸乙酯为初始原料,通过与水合肼缩合反应(产率97.4%);第二步与固体光气发生环合反应(产率90.3%);第三步与氯丙酮进行烷基
摘要:培智学校学生残疾类别复杂,残疾程度不一,导致他们的智力发展水平和学习接受能力存在差异。因此,在教学中不能用相同的教学要求、相同的教学方法和相同的评价方式,必须采取分层教学,才能有效落实知识和技能,提高培智生活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在生活语文中实施分层教学,使不同类别的学生都能各得其所,各有发展。   关键词:培智学校;生活语文;分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灰霉菌具有广寄主、耐低温、致病力强等特点,是一种重要的植物采后致病菌。菌株0023是一株分离自葡萄的灰霉菌,具有大量产孢的特性。本文以灰霉菌0023为材料,试验优化了聚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