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广东是我国经济大省,一直以来,农业在广东经济中占据不可或缺的地位。农村公共物品供给是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农民增产增收的重要措施。目前,广东农村公共物品存在供给不足、质量不高、区域差异明显、供给效率较低等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广东农村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主要障碍。研究农村公共物品和农民收入的关系,切实有效地增加农村公共物品供给,提高农民收入,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首先,本研究在梳理相关理论和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首先描述了广东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农业技术推广、信息平台建设、农村教育、农村医疗卫生和农村社会保障等农村公共物品供给和农民收入现状,探讨供给过程存在的不足,发现广东农村物品普遍存在投入不够、维修管理不善和区域差异较大,农民收入城乡区域差异显著等问题。进而通过对公共物品供给的收入效应的经济学研究,推导出农村生产性公共物品和非生产性公共物品对农民收入的影响机理,并运用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实证分析农村生产性公共物品和非生产性公共物品供给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农村生产性公共物品供给可以增加农民收入,收入弹性为0.05;非生产性物品供给也对农民收入有促进关系,收入弹性为0.24。然后运用案例分析比较河源市三个村落农村公共物品供给和农民收入情况,进一步探讨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的收入效应。其次,经过上述分析,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农村生产性公共物品和非生产性公共物品供给都能促进农民收入增长,且非生产性农村公共物品促进作用较强;(2)农村生产性公共物品的一次性投入并不能有效改变生产情况,需持续性、长期性投入;(3)健康的供给制度和农民对公共物品收益的可视性能增加农民投入公共物品的积极性;(4)多元主体供给农村公共物品效率更高。最后,结合全文分析,针对性提出对策和建议,主要包括:(1)加大农村非生产性公共物品财政投入力度;(2)加强农村生产性公共物品持续投入能力;(3)提高农民公民意识和公共意识;(4)规范农村公共物品的维护、监督机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