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肺癌在全球的发病率及病死率逐年上升,5年生存率只有15%。许多患者在初次就诊时已处于晚期(ⅢB、Ⅳ期),失去了手术的机会。以化疗为主的综合治疗可使患者症状得到缓解,生存期延长。
基于铂类为主的两药联合的化疗方案,已经成为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一线标准治疗。许多临床研究表明,对于晚期NSCLC患者,各种含铂的两药联合方案(多西紫杉醇联合铂类DP,紫杉醇联合铂类TP,吉西他滨联合铂类GP,长春瑞滨联合铂类NP)之间没有生存上的差异,不同病理学类型的患者选择何种方案疗效更优至今尚无定论。肿瘤标志物血清癌胚抗原(CEA)与多种肿瘤相关,一直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中。有研究发现其与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的预后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初始治疗前基础水平CEA越高,预后越差;化疗后CEA下降的患者疗效较好。
本研究目的:
(1)探讨两种化疗方案的疗效及安全性;
(2)血清癌胚抗原(CEA)的基础状态与患者预后的关系(3)CEA治疗后变化与患者疗效的关系。
材料与方法:
(一)患者选择
选取该科于2008年10月至2010年5月期间,收治的所有接受了DP/TP或GP方案化疗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ⅢB、Ⅳ期)患者,共有93例满足以下条件:均经组织学和(或)细胞学证实为非小细胞肺癌;既往未接受抗肿瘤治疗;至少完成2周期化疗;应用标准剂量治疗;收治时血常规、肝肾功能及心电图均正常;ECOG评分0-1分;无化疗禁忌症。排除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及心功能不全者,排除有严重未控制的内科疾病或急性感染者,及已知既往多种药物过敏者,排除妊娠/哺乳妇女及以前接受过化疗、上腔静脉综合症者,排除胃肠道良性肿瘤者。其中接受DP/TP方案化疗62例,GP方案化疗者31例。以GP组为基础,依据分期,ECOG评分,性别,病理类型进行两组之间的配对比较,配对后DP/TP组,GP组各31例患者。
(二)治疗
1、化疗方案
化疗方案实施如下:①吉西他滨1000mg/m2加入0.9%氯化钠250毫升中静脉滴注30分钟,d1,8;②顺铂60-75mg/m2,加入0.9%氯化钠500毫升静脉滴注d1,同时水化利尿及保护肾功能;③多西紫杉醇60-75mg/m2,或紫杉醇175mg/m2,加入0.9%氯化钠200毫升中静脉滴注d1,同时应用地塞米松,异丙嗪,法莫替丁等预处理。化疗均是21天为1周期,2周期后进行疗效评定。
2、辅助治疗方案化疗期间均常规应用5-HT3受体拮抗剂预防性止吐,根据血常规结果使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或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支持治疗。
(三)资料收集和疗效评价
应用RECIST疗效评价标准分为:完全缓解(CR):所有可见的病变完全消失;部分缓解(PR):肿瘤病灶的最长径之和缩小30%以上;稳定(SD):未达到PR或PD;进展(PD):肿瘤病灶的最长径之和增大20%以上,或出现新病变;有效率(RR):CR+PR;疾病控制率(DCR):CR+PR+SD。无进展生存时间(PFS)定义为自化疗始至疾病进展或死亡的时间。
血清CEA的变化:所有患者在第1及第3个周期化疗前分别测定血清CEA。基础数值(即为首次化疗前的测定值)小于4.3mmol/1者定义为:基础状态阴性;大于等于4.3者定义为:基础状态阳性(4.3mmol/1是血清CEA临床参考值上限)。根据两周期化疗后血清CEA变化的情况,分为反应组(CEA下降大于等于20%)和不反应组(升高、持平或下降不足20%)。不良反应:主要有血液学及非血液学毒性,按照NCI-CTC标准记录。
(四)随访
1、随访对象:对所有患者进行随访,采用门诊复查及电话随访的方式,记录患者病情进展及死亡时间。
2、随访时间:化疗期间,患者两周期评效一次,出现PD或死亡者观察终止;患者第三周期前测定并记录血清肿瘤标志物。
3、随访内容:PFS:治疗开始到疾病进展或死亡。
(五)统计分析PFS采用Kaplan-meier曲线法进行描述,用Log-rank检验比较两组PFS。基线状态的均衡性分析:定性资料采用X2检验。以上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见进行统计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1、DP/TP组31例患者中,CR:1例,PR:7例,SD:21例,PD:2例,有效率RR:25.8%(8/31),疾病控制率:DCR:93.5%(29/31);GP组31例患者中,CR:0例,PR:4例,SD:24例,PD:3例,有效率RR:12.9%(4/31),疾病控制率DCR:90.3%(28/31),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P/TP组对腺癌和鳞癌的有效率分别为:26.09%,25%,疾病控制率分别为:100%,75%;GP组对腺癌和鳞癌的有效率分别为:13.04%,12.50%,疾病控制率分别为:91.30%,87.5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2、62名患者中位PFS时间,GP组17.4m优于DP/TP组9.6m(95%可信区间,4.3 to14.9)P=0.136。DP/TP组在PFS上,女性患者优于男性患者;腺癌患者优于鳞癌患者;ⅢB期患者优于Ⅳ期患者:ECOG为0分患者优于1分患者,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GP组在PFS上,女性患者优于男性患者;鳞癌患者优于腺癌患者;ⅢB期患者优于Ⅳ期患者;ECOG为0分患者优于1分患者,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两组患者主要的不良反应为骨髓抑制和消化道反应。DP/TP组中白细胞减少发生率32.3%(10/31),GP组22.6%(7/31),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中DP/TP组出现Ⅲ-Ⅳ度白细胞下降者占16.1%(5/31),而GP组出现Ⅲ-Ⅳ度白细胞下降者9.7%(3/31),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GP组有1人发生Ⅲ度血小板下降,1人发生Ⅳ度血小板下降。非血液学毒性方面恶心、呕吐是最主要的反应。DP/TP组和GP组恶心、呕吐发生率分别为22.6%(7/31)和12.9%(4/31),二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P/TP组应用未出现相关的过敏性反应;有1名应用多西他赛的患者出现静脉血栓。
4、93例患者中,CEA基础水平阴性者35例,中位PFS为12.5个月,CEA基础水平阳性者58例,中位PFS为8.5个月,进行Kaplan-Meier生存分析,X2=2.78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3例患者中CEA反应组32例,CEA不反应组26例。CEA反应组的RR反应率(CR+PR)为:28.1%;CEA不反应组的RR反应率(CR+PR)为:3.8%;卡方检验X2=5.926,P=0.017,差异有统计学无意义,认为CEA反应组的有效率优于CEA不反应组。
结论:
1、证实DP/TP与GP临床疗效(RR,DCR)相当,在PFS上GP组均有优于DP/TP组的趋势,GP方案不失为一种较好的治疗方案。GP方案和TP方案均是晚期NSCLC初治患者较好的化疗方案,不良反应均可耐受。
2、CEA基础状态与患者的预后可能相关3、CEA化疗后变化可能作为疗效预测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