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脑损伤(如脑卒中、颅脑外伤及脑肿瘤等)常会使患者出现肢体瘫痪、吞咽障碍、失语及认知功能障碍等,这些功能障碍构成沉重的社会经济负担。大量的临床研究表明,康复治疗是脑损伤后上述功能障碍的最有效治疗方法之一,但目前脑损伤后的康复治疗还存在许多不规范之处,如不同部位的脑损伤所引起的肢体瘫痪却接受相同的康复治疗方法,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就在于当前我们内对脑损伤后神经功能恢复的机制仍缺乏一个深刻和全面的理解。因此,本课题将围绕脑损伤后下肢运动功能障碍和吞咽功能障碍,进行以下五个方面的研究:运动意想促进下肢运动功能恢复的机制、恢复期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恢复的机制及内侧前额叶病损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恢复规律,同时还研究一种特殊类型的吞咽障碍(即岛盖综合症)的发生机制及吞咽口腔期的神经控制机制,从而为探寻脑损伤后下肢运动障碍和吞咽障碍新的康复治疗提供理论基础。第一篇:脑损伤后偏瘫下肢运动功能恢复机制的研究第一部分:实际屈伸和想象屈伸单侧膝关节的功能磁共振研究[摘要]目的研究实际屈伸和想象屈伸膝关节的神经控制机制,为临床脑损伤后偏瘫下肢进行运动想象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通过血氧水平依赖性磁共振功能成像(BOLD-fMRI)技术研究8位健康志愿者分别实际屈伸和意想屈伸单侧膝关节时脑激活的情况,通过SPM5图像处理软件分析功能磁共振图像资料。结果:实际屈伸单侧膝关节时,对侧旁中央小叶、对侧辅助运动区及两侧顶下小叶明显激活;想象屈伸单侧膝关节时,对侧辅助运动区、对侧顶下小叶有明显激活;想象屈伸单侧膝关节时旁中央小叶未见激活;另无论想象屈伸或实际屈伸单侧膝关节都未见基底节区激活。结论:对侧顶下小叶和对侧辅助运动区参与构成单侧膝关节实际屈伸和想象屈伸的中枢神经网络,运动想象能够激活实际运动的神经控制网络。第二部分:脑卒中后偏瘫侧膝关节屈伸的功能磁共振研究[摘要]目的探讨脑卒中后偏瘫侧下肢运动功能恢复的机制。方法通过血氧水平依赖性功能磁共振成像(BOLD-fMRI)技术研究7例脑卒中患者屈伸偏瘫侧膝关节时脑激活情况并与8例健康志愿者屈伸单侧膝关节时脑激活情况进行比较,用SPM5图像处理软件处理功能磁共振成像资料。结果8例正常志愿者实际屈伸单侧膝关节时,对侧旁中央小叶、对侧辅助运动区布洛德曼6区(brodmann area6, BA6)及两侧顶下小叶明显激活。7例脑卒中患者中有6例屈伸偏瘫侧膝关节时脑激活区主要位于健侧半球顶叶布洛德曼7区(brodmann area7, BA7)、布洛德曼5区(brodmann area5, BA5)等脑区。结论脑卒中后偏瘫侧膝关节屈伸可能直接依赖于健侧半球顶叶BA7、BA5的激活,健侧半球的代偿激活是脑卒中偏瘫下肢运动功能恢复的一个主要机制。第三部分:内侧前额叶损伤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恢复规律的临床研究[摘要]目的观察内侧前额叶病损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规律,探讨内侧前额叶损伤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恢复的机制,并为准确预测内侧前额叶损伤患者的功能结局提供依据。方法我们前瞻性确定8例内侧前额叶损伤患者作为额叶损伤组,10例基底节脑卒中患者作为对照组,这两组患者转入我科时对侧肢体均完全性瘫痪。经过一段时间常规的肢体康复训练,当患者恢复独立步行能力后,每两周评定1次患者运动功能和认知功能,运动功能评定包括遵嘱屈髋和伸膝、fugl-meyer运动部分、10米步行时间,认知功能采用简易精神状态量表进行评定,连续12周。结果本研究结果显示内侧前额叶病损组经过康复治疗,8例患者有7例在恢复步行后仍偏瘫侧下肢只能轻微地做屈髋动作,不能按指令做伸膝动作,在随后的12周内屈髋和伸膝能力无明显改变;而基底节病损组10例患者偏瘫侧下肢均在恢复步行功能前,即能按指令做屈髋和伸膝动作。结论大部分内侧前额叶病损患者出现步行和下肢随意动作恢复的分离现象。内侧前额叶病损累及下肢随意动作的计划和启动、步行本身节律性运动的神经控制机制及内侧前额叶病损未累及感觉运动区可能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第二篇:脑损伤后吞咽障碍康复机制的临床研究第一部分:岛盖综合症发病机制的功能磁共振研究[摘要]目的本研究将用功能性核磁共振研究导致岛盖综合症的皮质病损位置,从而探讨脑损伤后中枢性吞咽障碍的发生机制。方法报道1例颅脑损伤引起的岛盖综合症,用功能磁共振研究8例正常志愿者完成岛盖综合症患者主要受损运动时(叩齿和舌尖沿上颚向后滑动)的大脑激活区,功能磁共振研究结果用SPM5进行统计分析,将上述两任务的共同脑激活区与1例岛盖综合症的CT影像上病灶相比。结果叩齿和舌尖向后运动时的共同激活区主要分布于双侧岛盖区、与双侧岛盖相毗邻的部分中央前回,共同激活区与颅脑损伤患者CT影像学上可见的皮层病损区域基本相同。结论除了双侧岛盖区受损之外,双侧与岛盖毗邻的中央前区、一侧岛盖与对侧与岛盖毗邻的中央前回受损均会导致岛盖综合征的发生。第二部分:健康成人吞咽口腔期的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摘要]目的探讨健康成人吞咽口腔期的神经控制机制。方法:通过血氧水平依赖性磁共振脑功能成像(BOLD-fMRI)技术,研究8位健康志愿者叩齿和和舌尖沿上腭由前向后滑动时脑激活情况,用SPM5图像处理软件处理功能磁共振成像资料。结果叩齿时,激活区主要分布于双侧中央前回、邻近的双侧岛盖、双侧辅助运动区;舌尖沿上腭由前向后滑动时,激活区主要分布在双侧中央前回、邻近的双侧岛盖、双侧辅助运动区、双侧小脑后叶结节、双侧小脑后叶下半月小叶。叩齿和舌尖沿上腭由前向后滑动共同激活区位于双侧的中央前回、邻近的双侧岛盖和双侧辅助运动区。结论:双侧岛盖、毗邻的双侧中央前回及双侧的辅助运动区是吞咽的神经控制网络的一部分。综上所述,本论文通过了功能磁共振及临床对照的研究方法,揭示了想象膝关节屈伸能激活实际膝关节屈伸的神经网络、脑卒中患者活动偏瘫下肢时健侧半球的代偿激活及大部分内侧前额叶病损患者出现步行和下肢随意动作恢复的分离等现象。这些结果为探寻脑损伤后下肢运动障碍新的康复治疗提供实验依据,并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脑损伤患者下肢运动障碍的恢复机制。同时我们还发现双侧岛盖、毗邻的双侧中央前回及双侧的辅助运动区是吞咽口腔期咀嚼和舌上抬的神经控制网络,并揭示了岛盖综合征的中枢神经发生机制,为完善脑损伤后吞咽障碍的临床诊治及康复治疗提供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