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脊髓型颈椎病的主要病理机制是颈椎间盘退变突出以及椎体后缘骨赘对锥体皮质脊髓束的直接压迫或局部血供减少而导致相应的临床症状。大量临床研究已经证实,颈椎前路减压加植骨融合可较好的缓解近期和远期疼痛,因此替代传统的保守治疗应用于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可是这种手术方式存在植入的骨块稳定等一系列问题,术后常存在颈椎潜在性的稳定性降低、植骨块易脱出、移植骨不融合、椎间塌陷、颈椎进行性后凸畸形、椎间孔径变小、融合节段的高度降低,脊柱排列紊乱和症状容易复发等问题。患者常常需要较长时间的进行颈托等外固定治疗,患者的治疗效果受到影响。随着内固定技术的发展,为了获得植骨的稳定性,同时改善患者的术后早期生活,患者开始接受颈椎前路减压加自体髂骨植骨融合钢板内固定治疗。随着近年来材料学的研究,各种骨替代材料也逐渐在临床上得以应用,它同样具备较好的骨传导能力,强度又高,同时又可以避免自体取骨给患者带来痛苦,具有很好的临床效果。颈椎椎体次全切除减压钛网植入钢板内固定术即为其中一种新发展起来的术式,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其优点也被认可。目的:模拟采用颈椎前路钛网钢板内固定及自体髂骨植骨钢板内固定模拟治疗双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对于椎体次全切钛网钢板内固定及自体髂骨植骨钢板内固定的固定效果进行系统的、客观的分析及评价。为临床双节段脊髓型颈椎病选择合理的术式、选择合适的植入物及固定器械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12具新鲜猪尸体C3-7颈椎标本。随机选取4具完整标本作为对照组,随机选取4具标本行C5椎体次全切钛网植骨钢板内固定术,其余4具标本行C5椎体次全切自体髂骨植骨钢板内固定术.为了能够是标本的上下两端平整稳定以方便进行前屈实验,用稀释完后的牙托粉把猪颈椎标本的两端进行固定处理。固化标本时间为24小时,固化后标本脱模,再将融合器置入标本内。随机取4个标本模拟为钛网植骨钢板内固定组;随机取4个标本模拟为自体髂骨植入钢板内固定组。其余4个完整标本作为对照组。1号测点为与钢板相邻的C7椎体前上缘、2号测点为钢板固定后C6左侧下螺钉孔下方、3号测点为钢板固定后C6右侧下螺钉孔下方、4号测点为钢板固定后C4右侧上方螺钉孔上方、5号测点为C4左侧上方螺钉孔上方、6号测点为与钢板相邻的C3椎体前下缘。如下图选用50,100,150,200Ncm三种载荷进行加载,因50及100Ncm载荷过小引起数据误差过大而废弃,而200Ncm载荷过大出现标本破坏,韧带断裂现象因此废弃。故最终选取的载荷条件为150Ncm进行试验,记录相应测点应变应力数据。采用SpSS11.0软件来完成统计数据的处理工作,得出的数据用x±s来表示,采用完全的随机分组数据来进行比较,P<0.05为差异有显著意义。结果:各状态下各标本在实验过程中均无自体髂骨骨块及钛网脱出或移位,钛网植骨内固定组和自体髂骨植骨内固定组最大应力应变都发生在1号测点,此测点位于颈6-7间盘水平。自体髂骨植骨内固定组和钛网内固定分组与对照组相比,除6号测点前屈应力变化范围不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余位点运动范围均减小,前屈应力与应变均减小,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颈5椎体次全切后钛网植入钢板内固定组与自体髂骨植骨钢板内固定组相比,除测点4和测点6前屈运动范围变化不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余位点运动范围均减小,前屈应力与应变均减小,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1.在150Ncm弯矩作用下,前屈实验自体髂骨植骨内固定组和钛网置入内固定组最大应力应变都发生在1号测点,这个测点位于颈6-颈7椎间盘水平,即颈5椎体次全切植骨融合内固定后颈6-7间盘水平是退变好发部位。2.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除之后,钛网植骨钛板内固定和自体髂骨植骨钛板内固定相比,自体髂骨植骨钛板内固定仅能部分改善颈椎稳定性,但应用颈椎前路钛网植骨钛板内固定可以明显的增强颈椎的稳定性,也比完整的颈椎功能单位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