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基于泛髓关系假说,探讨骨质疏松症和中风后遗症的治疗处方关联性,从而为髓病的治疗体系构建提供有益参考。方法:收集整理2006-2015年间治疗骨质疏松症和中风后遗症的经验处方,建立数据库,运用中医传承辅助系统分析治疗两类疾病的药物使用规律。结果:在治疗骨质疏松症及中风后遗症的前50味高频率药物中,有35味药物重合,分别为白芍、白术、川芎、丹参、胆南星、当归、党参、地龙、杜仲、茯苓、甘草、葛根、枸杞子、骨碎补、龟甲、何首乌、红花、黄芪、鸡血藤、僵蚕、龙骨、牡蛎、牛膝、全蝎、人参、山药、山茱萸、蛇床子、生地黄、石菖蒲、熟地黄、水蛭、天麻、菟丝子、蜈蚣。在治疗骨质疏松症及中风后遗症的前25味高频率药物中,有9味药物重合,分别为白芍、白术、丹参、当归、茯苓、甘草、黄芪、牛膝、熟地黄。同时,两者治疗药物的性味归经也极为相似,治疗骨质疏松症所用的药物中,以温性药物为主,其次为平、寒;以甘味药物为主,其次为苦、辛;以入肾经、肝经为主,其次为脾经、心经;在治疗中风后遗症所用药物中,以温性药物为主,其次为寒、平;以甘味药物为主,其次为辛、苦;以入肝经、肾经、脾经为主,其次为心经。骨质疏松症组核心药物有熟地黄,牛膝、淫羊藿,续断、黄芪、杜仲、补骨脂、骨碎补、山药。中风后遗症组核心药物有当归、黄芪、川芎、红花、桃仁。在常用药对及三味药组合方面,骨质疏松组侧重补益肝肾,而中风后遗症组则侧重补血和益气活血。结论:骨质疏松症与中风后遗症的中药治疗均注重补益气血和活血,药味均以甘、苦、辛为主,药性以温为主,归经以肝肾为主,提示这可能是“泛髓关系”中各类髓病的共有用药规律之一;同时,由于当前中风后遗症的治疗多倾向从气血论治,尚未从髓的角度加以系统总结和探讨,而骨质疏松所体现出的髓病治疗用药规律恰可以为中风后遗症的治疗提供新思路,且已初步展示出良好应有前景,有待于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