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亚急性脊髓联合变性目前研究为VitB12缺乏引起的神经系统变性病。病变主要累及脊髓后索、侧索及周围神经,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主要以双下肢深感觉缺失、感觉性共济失调、痉挛性截瘫及周围神经病变等。临床常结合各项辅助检查,如:血清学、电生理、MRI等确诊。其中,神经电生理检查在诊断SCD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般来说,视觉诱发电位(VEP)、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运动诱发电位(MEP)和体感诱发电位(SEP)通过对视觉、听觉、皮质脊髓束通路和脊髓后柱功能的检测可以获得,但对于脊髓丘脑束功能的评价则缺乏相应的诱发电位检测。接触性热痛诱发电位是一种新的神经电生理学检查技术,能选择性兴奋细径的有髓Ad纤维和无髓C纤维,客观的反映痛温觉传导径路情况。目的:应用接触性热痛诱发电位(CHEPs)技术研究亚急性脊髓联合变性(SCD)痛觉传导通路变化特点,检测病变部位,探讨CHEPs在SCD诊断中的应用价值,为其电生理诊断提供依据。方法:选择健康对照组46例,亚急性脊髓联合变性患者37例,应用pathway pain & sensory evaluation system(Medoc)分析仪,直径27mm的圆形刺激器(面积573mm2),升温速度70℃/8,降温速度4℃/s,基线温度设为32℃。于4个部位(C7椎体棘突旁、上肢前臂掌侧前1/3处、下肢内踝上、腰部)分别予以51℃强度水平脉冲热刺激,于Cz记录CHEP波形,测定N波峰潜伏期和波幅,同时进行视觉模拟评分、周围神经感觉传导速度、躯体感觉诱发电位、MRI的检查及基础资料(VitB12、叶酸、Hb)的测定。结果:1.不同部位刺激所得VAS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2.年龄、身高与上/下肢刺激所得的N波峰潜伏期无线性相关(P>0.05);臂长与上肢刺激所得的N波峰潜伏期有线性相关(P<0.05);腿长与下肢刺激所得的N波峰潜伏期有线性相关(P<0.05)。3.不同部位刺激时,峰潜伏期及波幅的比较:下肢较颈部、上肢、腰部的N波峰潜伏期及N-P波幅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上肢与腰部的N波峰潜伏期及N-P波幅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上肢、腰部较颈部N波峰潜伏期均延长(P<0.05),但上肢、腰部、颈部N-P波幅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4.我们计算得出上/下肢周围神经Ad纤维传导速度分别为22.873±14.359m/s VS18.293±7.787m/s。5.SCD组四个部位的VAS评分均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6.SCD组四个部位的N波峰潜伏期较对照组延长,N-P波幅较对照组减低,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7.SCD组上/下肢周围神经Ad纤维传导速度较健康对照组减慢,有统计学差异(P<0.05)。8.SCD组下肢CHEP检测的异常率高于上肢;上/下肢CHEP异常率高于上/下肢SCV异常率;下肢CHEPs总体异常率高于胫神经躯体感觉诱发电位异常率;腰部CHEP异常率高于MRI。9.下肢周围神经SCV异常率高于上肢SCV异常率。10.血清中VitB12与神经系统临床特点评分之间有线性相关(P<0.05);叶酸与贫血程度之间有线性相关(P<0.05)。结论:1.患者组VAS评分较对照组减低,表明确有痛温觉障碍的存在。2.不同部位51℃刺激时,N波峰潜伏期有差异,以颈部最短,其次是上肢及腰部,最后是下肢。3.我们计算得出周围神经传导速度上肢为22.873±14.359m/s,下肢为18.293±7.787m/s,证明激活的为Ad纤维。4.SCD组CHEP异常率高于体感诱发电位、周围感觉神经传导及MRI,且CHEP可以客观的反映SCD痛温觉传导径路情况,并能够发现临床下的病灶,可以辅助诊断SCD。5.SCD神经系统损害程度和血清Vit.B12降低之间有线性相关性,与血清中叶酸水平无线性相关,因此可以通过血清中VitB12的水平大致评估神经系统损害程度。6.Hb、MCV异常与叶酸降低之间有线性相关性,与血清Vit.B12降低之间无线性相关性,因此可以通过叶酸降低程度评估贫血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