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支气管扩张症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其特征是感染、炎症和支气管壁永久性、不可逆的扩张。慢性感染,恶化和炎症的相互作用驱动恶性循环,导致支气管和肺实质的肺损伤。本病病因尚不完全明确,且有大约50%~70%的支气管扩张症病因不明,临床称为“特发性支气管扩张症”。临床症状主要有慢性咳嗽、咯痰,偶尔有咯血,部分出现胸闷憋气,喘促气短等症状。支气管扩张症分为急性加重期和稳定期,而频繁的病情加重会对肺功能造成损伤并影响患者预后。高分辨率CT可发现有支气管的异常扩张和支气管壁壁增厚,进而确诊本病。目前支气管扩张症的治疗重心为运用气道清除技术(ACT)以及粘液活性药物协同作用,来达到促进排痰和化痰的目的,以此来减少气道内痰液的堆积,降低细菌定植的几率,打破支气管扩张症的恶性循环。本研究基于中医理论出发,依据“脾为生痰之源,肺为储痰之器”的理论基础,认为稳定期支气管扩张症以肺脾两虚,痰湿蕴肺证为主证型,肺脾两虚,痰浊阻肺是稳定期支气管扩张症急性加重的基本病机,痰热壅盛是支气管扩张症急性加重的主要病理表现,补肺健脾化痰是其治疗基本原则,在古方六君子汤合二陈汤的基础上,组建补肺健脾化痰基础方,补肺温肺,健脾行气,燥湿而化痰,以探讨研究中药对于支气管扩张症气道清除的疗效。目的:初步探讨补肺健脾化痰基础方对于支气管扩张症患者24小时痰量以及急性加重率的影响,为中医药治疗支气管扩张症提供临床依据。方法:研究类型为随机对照研究,入组50例支气管扩张症患者(痰湿蕴肺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对照组服用乙酰半胱氨酸片,一次一片(600mg),每日2次;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补肺健脾化痰基础方。疗程4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急性加重情况、24小时痰量、临床症状、中医症候、生活质量等变化并进行分析讨论,客观评价补肺健脾化痰基础方治疗支气管扩张症的效果。结果:1 24小时痰量治疗前后24小时痰量两组均有明显减少,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24小时痰量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24小时痰量差值两组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即试验组与对照组均能减少受试者日咯痰量,而试验组减少痰量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2急性加重治疗后,试验组与对照组急性加重次数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急性加重频次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即随访期内试验组受试者急性加重次数明显少于对照组,且急性加重的频次更低。3中医症状积分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5.8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2.60%,试验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但两组疗效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后症状积分组内比较均有显著下降。单项症状比较,试验组治疗后,在咳嗽、咯痰、胸闷、食少、乏力方面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腹胀症状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在咳嗽、咯痰、胸闷、乏力方面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腹胀、食少方面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相比,试验组治疗咳嗽、咯痰、乏力症状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治疗胸闷、腹胀症状的有效率不及对照组,治疗食少的有效率和对照组相当。4无恶化率随访期12周内,试验组与对照组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即试验组无恶化率优于对照组。试验组治疗前后无恶化率组内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值远小于0.001);对照组治疗前后无恶化率组内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即治疗后试验组可显著增加无恶化率。5首次加重时间试验组首次加重时间为13.042±0.883(周),对照组首次加重时间为12.826±0.755(周),两组首次加重时间相比,试验组首次加重时间要长于对照组,但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6 CAT评分治疗前后,两组CAT评分均有明显下降;两组研究前后,CAT评分均有明显下降;组间比较,在治疗期第28天,两组改善CAT评分的疗效相当,在随访期第12周,试验组对于CAT评分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1.补肺健脾化痰基础方能明显减少支气管扩张症稳定期患者的24小时痰量。2.补肺健脾化痰基础方能显著减少支气管扩张症稳定期患者的急性加重发生次数和频次。3.补肺健脾化痰基础方能显著改善支气管扩张症稳定期患者咳嗽、咯痰、乏力的症状。4.补肺健脾化痰基础方能显著增加支气管扩张症稳定期患者的无恶化率。5.补肺健脾化痰基础方能明显改善支气管扩张症稳定期患者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