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41年5月16日《解放日报》应运而生,《解放日报》合于人民口味、贴近人民生活、与人民亲密无间的人物事迹、能够表现人民情感和意志的文章与日俱增,特别是陕甘根据地领导人的生平事迹材料更是数不胜数,这都极大地满足当地群众喜闻乐见的需求。其中关于刘志丹、谢子长的宣传正是延安时期《解放日报》贴近群众,满足群众需求的一大亮点,对他们的宣传侧重且篇数篇幅突出。1927年10月12日,由谢子长等在西北地区首次举起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义旗的清涧起义爆发。1928年5月初在共产党人领导下在大革命时期群众运动活跃的渭华地区再次爆发武装起义,成立工农革命军,刘志丹任军事委员会主席。这段时期工农革命、武装斗争席卷西北,党组织不断完善,其领导的武装力量继续壮大,武装起义此起彼伏。直至1932年,经过长期的艰苦奋战,红二十六军应运而生并在以照金为中心的地区开辟革命根据地,但是在“左”倾冒险主义干扰下,红军惨遭失败,而以刘志丹、习仲勋为代表的共产党人,扭转危局,提出并建立以南梁为中心的革命根据地并恢复了红二十六军,保存了革命力量。1935年春,在红二十六军与红二十七军协同作战下,形成陕甘革命根据地。在此后的艰苦斗争中,1935年2月21日,谢子长同志由于在第二次反“围剿”中身先士卒导致负伤,最终病情恶化,不幸牺牲。1936年4月14日在抗日前线,刘志丹同志也英勇献身。本文主要通过分析《解放日报》关于刘志丹和谢子长的生平、功绩、革命精神和群众工作的宣传,从大众化、理论化、精神化多角度多方面对宣传内容进行系统论述。首先,通过对宣传内容的剖析,基于当时历史大背景下,还原《解放日报》宣传他们的基本情况和具体内容;其次,通过《解放日报》对他们探索独创的革命道路的宣传和报道进行整理,厘清他们领导的陕甘革命斗争史的历史脉络;再次,通过对同志回忆、群众讲述的关于他们高尚品质、感人事迹的归纳,升华结晶他们的革命精神;最后,通过对历史范畴内《解放日报》宣传他们在现代语境下认识的梳理,与当代现实问题中所采取的解决方法进行对照,凝炼出现代价值及启示。通过科学的深入的研究得出《解放日报》对刘志丹、谢子长突出宣传报道的深度认识,归根结底:第一,关于他们两人宣传形成高潮的直接原因是在历史时期下对他们牺牲后陵墓重建,移灵、路祭、公祭、公葬等纪念活动的即时报道;第二,关于刘志丹宣传达到高峰的根本原因是在历史阶段下延安整风运动大背景下通过党报对否定“陕北肃反”必要性,重新讨论定性所召开西北局高干会议和党的六届七中全会以期团结全党思想的充分肯定;第三,关于谢子长宣传产生高涨的本质原因是在历史进程下利用党报对保卫边区、号召群众、进行自卫宣传的积极响应;第四,是在历史视角下对他们独创的符合陕甘实际所摸索的革命道路的具体反映;第五,是在历史视阈下对他们革命精神提倡及弘扬的具体表现;第六,是在现今语境下对他们体现的革命传统精神为当代所用的具体体现;第七,是在历史角度下对他们开展群众工作、建立亲密无间的关系和现代角位下中国共产党拉近党群关系的相互映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