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颂、赞、箴、铭四种韵文发源很早,在古代尤其汉代以前的文学史上占有一定地位。但学界对先秦两汉时代文体研究很薄弱,对这几种文体重视不够。本文在对先秦两汉颂赞箴铭四体作品搜集、整理的基础上,对前人关于此四种文体的研究加以整理、甄别,加以探索,重点在呈现此四种文体的产生、发展和演变的状况,并探讨它们与诗、骚、赋等文体的关系,以期管窥先秦两汉文体发生、发展及演变的一般规律。本文共分绪论;颂、赞、箴、铭四个专章研究和结论部分。 绪论部分,说明了颂赞箴铭研究的意义、研究现状。并说明本文研究方法为:探讨文体名称的本义和文体起源、理清源流、考述作品、总结文体特征。本文对作品的甄别以篇名为主要依据。最后叙述了先秦两汉时期的文体产生、发展及文体分类。 第一章,探讨先秦两汉的颂。本章首先梳理了对颂本义的研究,认同颂起源于“仪式叙述”。其次是本章最主要的部分,分史前与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秦代、汉代等六个阶段,从文体发展史的角度考述每个时期的作品,选择有代表性的篇目来说明颂文体的发展和流变的历程。文章还探讨了颂在这一阶段的形式的发展,如篇幅和体制的扩大、颂文前加长序、语言形式用骚体等。再次概述颂在先秦两汉的发展流变:颂从早期为主要依附于仪式的歌辞,发展到“雅容告神”用以祭祀的周颂,再到“颂主”的鲁颂,再到战国时称美物类之颂,最后到汉代时受骚、赋文体影响而呈多样化发展。最后本章从功用、形体特征、风格与写作特点等方面探讨了颂独特的文体特征。 第二章,探讨先秦两汉的赞。本章首先考辨前人对赞本义的解释,认为赞的“赞美”之义先于“明也,助也”而生,并对赞的起源作出蠡测:赞起源于仪式唱诵。再次本章分汉代以前和汉代两段,从文体因革流变方面,分“褒赞”和“附赞”两类对汉代的赞进行了考述。再次本章概述赞的发展、流变:从早期仪式唱诵词到婚礼赞文,再到汉代的赞人之赞、咏物之赞和碑赞,同时汉代衍生出史赞和文赞。最后本章对赞的文体特征做了探讨。 第三章,探讨先秦两汉的箴。本章先考释了“箴”的本义为“竹针”,“箴”的“插、刺”等义引申为警诫、规谏。箴文体起源于早期的规戒之辞。其次分汉以前、汉代两个大的时期对箴文作品进行研究,主要探讨了汉代箴在题材的扩大、形式的多样、文学色彩的增强等几方面的发展。再次概述了箴的发展流变:从春秋以前的箴君主,发展到战国时箴百官,再到汉末后箴戒自身,另外汉末也用以咏物。最后总结了箴的文体特征。 第四章,探讨先秦两汉的铭。本章首先考释铭的本字为“名”,认为铭起源于铸造鼎彝等祭祀礼器时的“名”的行为,包括多种文化内涵。其次分周以前、周代、秦代、汉代等时期,考述了每一阶段的作品,并对代表该时期铭文发展特点的作品进行了分析。再次概述了铭文体发展流变:记功颂德一类源于商周铸于鼎彝的铭文,在秦代发展为秦刻石,到汉代发展为勒石铭文、颂人之铭、宫室铭、碑铭;警戒一类铭源于黄帝《巾几铭》,经商汤、周武王的器物铭,到汉代发展为座右铭、咏物之铭。本章最后对铭的文体特点予以总结。 结论,总结了先秦两汉颂赞篇铭发生、发展及与其他文体相互影响的一般情况,得出几点认识:先秦两汉我国文体意识不是很明确,文体差异主要在于功用而不在形体特征。汉以后,文体逐渐成熟,从庙堂走向世俗,内容和题材扩大,其功用性渐弱,文学性加强。文体发展是文体自身和外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文体间的相互影响是不平衡的,一个时代占文学殿堂主流地位的文体对其他相对弱势文体的影响是主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