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清热退黄灌肠方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临床疗效,探讨清热退黄灌肠方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作用机理,为临床进一步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提供指导思路。方法:本研究将选取的60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分别为常规组30例和中药组30例,常规组予以单纯西医基础治疗,中药组则予以中药灌肠联合单纯西医基础治疗,每个疗程为5天,总共治疗1个疗程,研究观察治疗前后患儿中医证候积分变化、治疗有效率、黄疸消退时间、住院天数及不良反应等,以及血清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Y-谷氨酰转肽酶水平、磷酸肌酸激酶、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乳酸脱氢酶、C反应蛋白水平等血清学指标变化,对两组一般资料及临床效果进行统计学分析并得出结论。结果:①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情况无统计学差异(P>0.05),中药组显效19例,有效11例,无效0例,常规组显效11例,有效17例,无效2例,中药组的临床疗效优于常规组(P<0.05)。②两组治疗后中医症候积分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1),中药组以及常规组在治疗后中医症候积分下降差值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组优于常规组,提示中药组在改善患儿胎黄中医症候方面有明显优势。③两组治疗后TBIL、IBIL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1),中药组以及常规组在治疗后TBIL、IBIL下降差值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组优于常规组。④两组治疗后ALT、AST、y-GT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1),中药组以及常规组在治疗后γ-GT下降差值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组优于常规组。⑤两组治疗后CK、CK-MB、LDH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组以及常规组在治疗后CK、CK-MB、LDH下降差值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组优于常规组。⑥两组治疗后CRP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1),中药组以及常规组在治疗后CRP下降差值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组优于常规组。⑦中药组患儿住院及光照时间均短于常规组,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清热退黄灌肠方联合单纯西医治疗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湿热郁蒸证)疗效确切,能显著改善患儿症状,降低血清胆红素水平,缩短住院治疗及蓝光照射时间,且无明显不良反应,中药灌肠作用机理可能与促进肠道蠕动,减少肠肝循环对药效的影响,从而有效改善肝功能损害,控制机体炎性反应有关,为中西医结合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提供了临床依据,值得进一步运用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