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检验检疫机构的职责是监管进出境货物和人员,通过风险防控,维护对外贸易的公平、减少有害生物的传播、保证国境卫生的安全,业务范围主要包括进出口商品检验、进出口食品检验、进出境动植物检疫、进出境人员卫生检疫等。检验检疫机构面临着进出口货物、食品、进出境动植物及其产品、出入境人员、交通运输工具、国际邮件、快件、进出口企业等监管对象涉及的风险。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飞速发展,检验检疫业务量也急剧增长,检验检疫机构面临着业务量巨大和人力、物力资源不足的矛盾,传统的检验检疫监管模式已不再适应现在的情况。检验检疫监管模式面临改革以实现合理利用资源和精准打击风险的目标。国外关于检验检疫机构风险管理的研究情况是某些国家的检验检疫机构已将风险管理运用到日常的监管体系中,并建立了风险管理的监管机制。如澳大利亚对农产品根据风险高低实施分类的监管模式;新西兰对涉及生物安全的事项进行风险分析,包括风险信息交流、风险识别、风险评估等,并根据结果制定相应的风险应对措施来降低风险。但是因为国外检验检疫机构和中国检验检疫机构职能并不完全重合,所以不能完全适用。我国关于检验检疫监管模式的研究有多个角度,有"电子监管"模式,"有的放矢、科学评估模式","分类管理"模式等。但从风险管理的角度来研究检验检疫监管模式的研究还不多。检验检疫风险管理模式是通过明确环境、风险评估、风险应对、监督和评审等活动的开展,对检验检疫业务风险进行识别、预防、控制和处理的管理过程,实现检验检疫资源优化配置和对检验检疫所关注的高风险"精准打击"。本文梳理了风险管理理论和相关研究、检验检疫监管模式的相关研究。阐释了风险管理理论和检验检疫风险管理模式。论述了政府管理模式、检验检疫监管模式和转变监管模式的必要性。提出了检验检疫风险管理模式,并运用案例法,以江苏检验检疫局为研究对象,阐述了检验检疫风险管理的框架、流程、项目运行和信息化系统的构建。得出了检验检疫风险管理模式对监管成效有正面影响的结论:实行检验检疫风险管理模式,可以优化检验检疫资源配置,解决检验检疫机构业务量大和人力、物力资源不足的矛盾,让有限的资源发挥更大的效益,提高检验检疫机构执法的针对性、有效性和效率。同时,减少一线检验检疫工作人员的自由裁量权,降低行政廉政风险。以及实现进出口贸易便利化的目标。鉴于作者理论基础还不够扎实,研究分析不够透彻,对案例研究的时间跨度和深度还不够,针对检验检疫风险管理模式的研究还需要进一步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