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齿BTA钻深孔钻削过程数值模拟及实验研究

来源 :西安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udentxp2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深孔加工占机械加工孔加工量的40%左右,是机械加工领域至关重要的一道工序。深孔加工中一直存在着加工过程复杂、断屑排屑困难等问题,制约了深孔加工技术的发展。本文以错齿BTA深孔钻头为研究对象,利用有限元仿真和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对深孔钻削过程中的切屑形成机理、切屑形态、钻削力及钻削温度等进行了详细的研究,为实际的内排屑深孔钻削加工过程切削工艺参数的优化和错齿BTA钻头的设计提供参考。本文分析总结了几种常见深孔钻削系统的工作原理及特点,阐述了金属切削机理及BTA深孔钻削原理,分析了错齿BTA钻头钻削力的来源,建立了钻削力理论模型,获得了错齿BTA钻头钻削过程钻削力以及各个刀齿及导向条的受力特征。总结了错齿BTA钻头刀齿与导向条等的设计要点,利用Solid Works设计了错齿BTA钻头三维模型。应用有限元仿真软件DEFORM-3D建立了错齿BTA钻头深孔钻削仿真模型,选用Oxley模型为材料本构模型,设置刀具和工件的运动方案及边界条件,定义对象间的主仆关系,实现了钻削过程模拟仿真。仿真分析切屑的形成过程和变形规律、钻削力和钻削温度等,研究了轴向力、扭矩、切屑形态和刀屑接触长度随切削用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沿着钻头外圆到几何中心,切削速度逐渐减小,刀齿切削条件变差,挤压变形严重;错齿BTA钻头内齿切屑形态多为短螺旋状、中间齿呈现C字形、外齿一般为短带状或锥形;刀屑接触长度随着进给量的增大而增大,随着主轴转速和工件材料强度的增大而减小,此外,外齿前刀面上刀屑接触长度最大,内齿最小;钻削力和钻削温度均随着进给量和主轴转速以及工件材料强度的增大而增大,但进给量对钻削力影响较大,主轴转速对钻削温度影响较大,钻削温度沿着钻头几何中心到外圆是逐渐上升的。搭建了BTA深孔钻削实验研究平台与钻削力测试系统,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实验方法,获得不同的切屑形态和切削变形规律,得到在钻削过程中不同刀具、不同工件材料和不同切削用量的条件下轴向力和扭矩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切屑厚度变形系数随着进给量和工件材料强度的增大而增大,随着主轴转速的增大而减小,而且内齿的切屑厚度变形系数最大、外齿最小;钻削力变化规律与仿真结果一致,均随着进给量、主轴转速以及工件材料强度的增加而增加,国产刀具钻削加工时轴向力为进口刀具的1.8倍,扭矩为1.4倍,国产刀具性能还不能与进口刀具媲美;最后,利用线性回归的方法获得了错齿BTA钻钻削工件材料为45钢和20Cr Mn Mo的经验公式。
其他文献
超疏水/超双疏材料由于可以有效减少液体介质与固体表面的接触,在提高铝及铝合金等金属材料的耐油污、耐腐蚀性能和扩展其在自清洁等领域的应用方面效果显著。表面形貌的粗糙结构是润湿性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本课题基于超双疏材料的特点和存在问题,不借助任何含氟低表面能材料的修饰,仅通过阳极氧化结合水热技术构筑微纳米多尺度结构的复合膜在金属表面实现超双疏,在此基础上研究金属表面复合膜层的生长机制,并研究表面微纳
镁合金微弧氧化着色技术既可解决镁合金在“3C产品”(计算机类、通讯类和消费类电子产品)应用中防护性的问题,又可满足消费者对外观颜色的需求,目前关于微弧氧化着色技术研究偏重于电参数和电解液工艺调整上,对着色机理研究较少。本文采用单因素变量法,改变着色盐的种类、电解液浓度和电流密度,分析其对微弧氧化着色膜层颜色的影响,利用极化曲线和盐雾试验研究不同条件下着色膜层的耐蚀性能,并借助循环伏安曲线研究着色盐
钽金属具有高密度、高熔点、耐腐蚀、加工性能好等优点,在电子、化工、航天航空等领域应用广泛,但其价格昂贵。工程中常用钽-钢复合结构,既能发挥钽的性能优势,又可降低生产成本。本文针对钽与钢物理化学性能差异大,易于产生脆性金属间化合物易致焊接开裂这一问题,设计、制备出Zr-Ti-Cu-Ni和Ni-Cr-Fe-Si-B非晶钎料,在分析钎料性能基础上,用之对Ta-2.5W/0Cr18Ni9和镀镍0Cr18N
薄板类零件具有类重量轻、强度高和承载能力强等特点,在航空航天、汽车、船舶等制造业中广泛应用,但薄板件刚度差,在自重和加工载荷作用下的变形较大,因此控制薄板件的变形对保证其加工精度起着关键作用。夹具作为四大工艺装备之一,会直接影响薄板件的加工质量,不合理的夹具定位布局设计往往会导致薄板件变形超差。为了控制薄板件钻孔变形,满足加工精度要求,本文开展了薄板件钻孔夹具定位布局多目标优化设计方法的研究,以期
在工业生产中,由于材料的清洁度、工艺的需求及工业环境的限制等多方面因素,导致材料中会残余非金属夹杂物。看似光滑的材料表面在显微镜下观察是由大小不同的微凸体所组成,靠近接触表面的夹杂物实际上是存在于大大小小的微凸体中。在元件(如轴承、齿轮、钢轨等)的接触过程中,这些夹杂物会对微凸体的接触性能产生十分明显的影响,其可能会降低微凸体抵抗塑性变形的能力,在滚动循环接触下,其会造成塑性变形的累积,进而导致裂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传统的钢铁材料在实际应用中已经难以满足需求,而激光熔覆技术的出现为该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条新途径。作为一种新型的材料表面改性工艺,激光熔覆技术能够有效地提高基材表面的性能,延长材料使用年限,但激光熔覆时熔覆层具有高温、快速、复杂的冶金特点,熔覆层在成型过程中会发生复杂的物理化学反应,采用传统的试验方法难以进行实时研究,故而,探索一条新的研究熔覆层成型过程的途径就具有重大的实际
随着工业4.0的推进,工业设备的操作培训越来越多地与信息技术相结合,将混合现实技术应用于工业领域的培训成为当今发展趋势。本文基于HoloLens设备,以MRTK和Unity 3D为开发引擎设计开发了基于混合现实的印刷机操作培训系统。相比传统虚拟操作培训系统,其多模态的交互方式真正实现双手的解放,新颖的虚实融合操作培训方案,增强了学员的学习兴趣和真实感体验,提高了操作培训的效率。本文完成的主要工作和
金属板材单点增量成形是一种新型的板材柔性加工技术。该技术在板材成形过程中不需要模具或者仅需要简单的支撑装置、所需成形力小、自动化程度高,适合零件的研发试制和小批量生产,能满足市场对产品的多样性和个性化的需求。但是,金属板材单点增量成形质量还难以满足实际应用要求,因此需要对板料成形过程中材料的塑性变形机理进行深入分析。本文采用数值模拟和实验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板料变形过程中各部位材料的变形情况及成形
日益增加的订单量和繁琐的订单种类,使得袜企面临了新的市场考验。引进自动化生产,建立健全袜品企业生产管理系统,已经成为各个袜企应对机遇挑战的首选。本文基于该背景,分析了袜品行业的国内外研究,针对袜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的需求,在袜品智能生产线设备配置的基础上,对其生产调度系统进行了设计规划,对系统中的核心模块订单信息管理进行了详细设计,建立数学模型对袜品订单完成时间进行了分析,开发了该模块中的订单分配和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