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2年我国的城镇化率较1990年的26.41%实现了大幅度的增长达到了52.57%,我国的城市化进入了加速发展的时期。这就意味着将有很大一部分农村居民由农村转入到城市。为了解决这部分农民的生产、生活需要,城市各行各业及住房用地需求日益增强。而我国的国情是人多地少,土地后备资源不足,在城镇建设用地本来就很有限的情况下,侵占耕地成了城市扩张不可阻止的趋势。于此同时,早期农村由于缺乏合理规划,居民点布局混乱,占地面积日趋扩大,土地浪费严重,也出现了侵占耕地的情形。城市用地扩张和农村用地浪费的直接后果便是耕地被大量侵占,粮食安全受到威胁,人地矛盾激化。因此,通过开展本文研究,找到提高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水平的措施,对于缓解耕地保护压力,满足城乡建设对于土地的需求,推动城镇化的发展,繁荣城乡经济等方面意义重大。本文通过查阅保定市2013年的经济统计年鉴和2012年的土地调查数据,收集整理了25个县(市、区)研究所需的数据。在对可持续发展理论、区位理论、资源稀缺理论、土地报酬递减理论深入了解后,运用系统分析法、熵值法、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以保定市25个县(市、区)为对象进行实证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基于IOS模型,从土地利用程度、土地投入强度、土地产出效率、土地利用持续性四个层面,结合研究区域的具体情况,确定评价指标,构建了本文的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2)分析了保定市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和空间分布的现状。研究了保定市农村居民点用地的时间变化。(3)对保定市2000-2012年间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时间层面综合评价。2012年25个县(市、区)的农村居民点用地进行空间层面的总体评价。(4)提高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水平的措施。研究结论如下:(1)总体评价方面:○1保定市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综合分值虽有过下降,但整体呈上升的趋势。2000年到2012年13年间综合分值仅增长了0.1738,其中2005、2009年出现了较大幅度增长,增长率分别为5.23%、2.87%。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分值年均增长率为1.63%,可见保定市农村居民点集约化利用进程缓慢,集约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2各准则层指标数据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变化。利用程度的数值一直处于稳定增长的态势,究其原因主要是新农村建设的蓬勃发展和土地整治规划的严格落实,引导了农民集中居住,完善了农村基础设施,使得单位面积家庭户数、人均农村道路面积增多。投入强度的数值呈逐步增长的趋势,其原因在于随着科技以及人的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投入到农业生产的资金、技术等都不断增大。产出效率的数值以每年近2%的比例增长,说明农村居民点用地的产出效益逐渐增加。持续状况的数值的走势是平稳到下跌再到稍有回升,可以看到在2002年持续状况集约度值开始小幅下滑,降到0.4529,到2009年又开始回升并逐年增长,说明农村居民点用地的开发潜力很大。(2)综合评价方面:○1保定市各县(市、区)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综合分值偏低,其平均值仅为0.98,处于土地一般不集约利用的范畴。可见,保定市25个县(市、区)的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化利用程度较低,有待进一步提高,开发整理空间较大。○2保定市各县(市、区)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水平存在着显著区域差异,综合分值最高的涿州市与最低的涞水县相差0.55。这不仅是由于山区县与平原县的地形差异使得其综合分值相差悬殊,也与各县(市、区)经济、科技等社会因素的发展水平及政府重视程度有着密切的联系。创新点:(1)在研究视角方面,目前农村居民点的研究大都侧重用地现状的分析,利用过程中存在问题的总结,整理潜力的测算,整理模式的设计等单一方面,缺乏系统性。本文基于IOS模型,首次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融入到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当中,评价更加全面,分析更加透测,结果更加完善。(2)在研究方法方面,更加注重科学性。率先将熵值法运用到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中,用以确定指标权重。通过这种客观赋权法确定的指标权重更科学,评价结果更合理,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