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应用64排128层螺旋CT血管造影(128-slice 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MSCTA)测量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长度、体积和所致动脉管腔狭窄率,根据CT值分析斑块内部成分以评估其稳定性,并研究斑块体积与管腔狭窄的关系;不同管腔狭窄率斑块的构成;斑块类型、管腔狭窄率与CT可探知脑缺血性损害及临床症状的关系,为缺血性脑血管病预防和治疗提供影像学诊断依据。材料与方法收集206例怀疑或已证实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入选标准见正文),使用GE 64排128层螺旋CT先后行颅脑CT平扫和血管成像,扫描层厚0.625mm,重组层距0.625mm;原始数据于ADW4.4工作站上采用容积重现(volume rendering,VR)、多平面重建(multiple planarreconstruction,MPR)、曲面重建(curved planar reconstruction,CPR)、最大密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 MIP)和CT仿真内镜(CT virtue endoscope,CTVE)等技术进行血管重建,测量颈动脉狭窄率、斑块长度、斑块体积;同时结合轴位放大图像,分析斑块成分。通过参照北美症状性颈动脉内膜切除实验(North American Symptomatic Carotid Endarterectomy Trial,NASCET)标准进行血管狭窄度分级,分别观察不同血管狭窄组斑块长度、体积、斑块成分及易损性与CT可探知的脑部缺血性损害、临床症状的相关性。检查结果由两名经验丰富的影像学医师共同分析,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206例患者均成功完成扫描,其中153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256支动脉(部分为单侧发病)图像符合分析要求(具体见入选标准)。30支颈动脉斑块形成者未见明显狭窄,所测得斑块体积约232±248mm3;135支轻度狭窄(1%~30%)斑块体积约538±342mm3;59支中度狭窄(30%~70%)斑块体积约1150±451mm3,32支重度狭窄( >70%)斑块体积约1680±682mm3。对本组256支颈动脉分析后,斑块体积和狭窄度具有一定相关性(R=0.61,P<0.001),但管腔狭窄不能完全反映动脉硬化情况。(2)随着斑块总体积的增加,纤维斑块的成分逐渐减小(R=-0.85,P<0.001);脂质斑块的成分逐渐增加(R=0.52,P<0.001);但斑块总体积有一定增加时,钙化斑块成分则轻度增加(R=0.43,P=0.02)。(3)133例斑块形成患者中64例有过轻度不同程度的中风症状,37例患者曾表现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15例患者出现过一过性黑曚?鱿止蟹缁颊呔倍霭呖樘寤?84±685mm3)大于TIA患者(783±937mm3)(P=0.23)和黑曚患者(435±546mm3)(P=0.08),P<0.05有统计学意义。(4)颈动脉脂质斑块与CT可探知相应供血区脑损害、临床症状呈明显相关性(P<0.001);Logistic分析表明脂质斑块(OR=0.832,CI 0.793~0.873 ,P<0.01)是缺血性脑血管病重要危险因素。单纯钙化斑块发生CT可探知脑损害、致管腔重度狭窄发生率较低(P<0.001)。(5)32支颈动脉重度狭窄23段发生在颈内动脉,狭窄以混合性斑块形成多见。管腔狭窄率>70%CT可探知脑缺血性损害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狭窄组(χ2 =7.63,P=0.006)。结论⑴MSCT颈动脉造影进行颈动脉斑块分析、测定和管腔狭窄率测量具有一定价值,可进行脑血管意外风险评估并为临床治疗提供重要的影像学依据。⑵颈动脉管腔狭窄率和斑块体积具有一定相关性,但部分管腔轻度狭窄的患者却出现严重的缺血性症状和脑部损害,因此,单纯依靠颈动脉管腔狭窄率评估脑卒中风险是不够的,斑块体积测定可作其重要的的补充手段。⑶混合性斑块、纤维斑块、脂质斑块、钙化斑块所致管腔狭窄程度呈递减趋势,脂质斑块、易损斑块的存在使脑缺血性卒中的危险性明显增高,进行斑块内部成分分析至关重要。⑷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体积大小与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症状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5〕斑块体积测定,斑块成分分析,易损性的检出,管腔狭窄的测量等手段应结合在一起,才能更好的评估和预测脑血管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