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冠状动脉性心脏病(CHD)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身心健康的常见疾病,在我国,其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上升,是我国居民死因构成比中上升最快的疾病之一。一直以来,传统的X线冠状动脉造影(CCA)是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金标准”,但它属于有创检查,具有操作复杂、有一定的危险性、辐射剂量高、费用高昂等缺点,所以在使用中受到很多的限制。随着当代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近年来出现了多排螺旋CT(MDCT)冠脉造影技术,它是一种无创性检查技术,图像连续性好,分辨率高,还具有多方位重建观察的优点;不仅能提供管腔,而且能提供管壁的病理表现及相邻血管与组织结构的情况,对钙斑和血栓的显示优于常规CCA造影,并且冠状动脉多排螺旋CT血管造影的辐射剂量及扫描费用明显低于常规冠状动脉造影,操作更加简便易行,作为冠心病筛查及治疗前后的随访优点突出。尽管如此,随着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其受检者的辐射剂量及其后果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辐射剂量与影像质量的关系也令人关注,本研究初步探讨了受检者辐射剂量高低与图像质量间的关系,从而在不影响诊断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受检者的辐射剂量。
目的:探讨研究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时在不影响诊断的前提下降低患者的辐射剂量的可行性及其与成像质量的关系,从而尽可能减少受检者的辐射危害。
方法:选取60例临床怀疑或确诊冠心病患者分为A、B两组,每组30例,均行CT冠状动脉造影。A组应用常规体部滤线器(large bowtie)模式650mA扫描,B组采用选用心脏滤线器(cardiac bowtie)模式结合低剂量450mA扫描。比较并评估两组图像质量、噪声、容积CT计量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有效剂量(E)。所有患者采用原始增强扫描数据进行多层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及容积再现(VR)重建。应用美国心脏协会(AHA)冠状动脉改良分段法进行冠状动脉成像质量评价。统计学分析均使用简明统计软件包13.0(Concise Statistics,CS13.0)完成。
结果:A组与B组图像质量评分分别为3.56±0.43和3.52±0.63,噪声分别为29.62±4.24和27.32±5.21,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A组CTDIvol为87.76mGy,B组CTDIvol为43.47 mGy,A组DLP为1053.12Gy.cm,B组DLP为521.64 mGy.cm,A组有效剂量E为17.90 mSv,B组有效剂量E为8.87mSv。B组CTDIvol和有效剂量E明显低于A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满足诊断妻求的前提下,采用适当的扫描技术及参数可以明显降低受检者的辐射剂量,得到的影像结果可以很好的满足诊断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