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糖尿病的微血管和大血管并发症是导致糖尿病患者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以往对于并发症的病理机制和危险因素做了大量研究,明确的危险因素包括不良血糖控制、尿蛋白排泄率的增多、高血压和吸烟等等。尽管糖尿病和并发症的治疗有所改进,早期危险因素和病理机制的探讨仍然是摆在糖尿病防治工作者面前的重要任务。几丁质酶-3样蛋白-1(chtinase-3-like-1protein,YKL-40)是炎症和内皮损伤标志物,是许多细胞类型的生长因子。YKL-40的生理机制和作用尚未完全阐明,其mRNA和蛋白表达在所有胚层的组织中被发现。YKL-40在健康人群血浆中的浓度没有周期变化,不受生理活动的影响。有充足证据表明YKL-40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阶段,而且在低浓度炎症的病理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YKL-40作为一个新发现的炎症因子,之前对于YKL-40的研究集中在其在肿瘤、风湿性疾病中的作用,近期研究发现YKL-40炎症状态和血管重塑中的作用,意味着其在慢性、亚临床炎症性疾病,如胰岛素抵抗和糖尿病中的可能作用。目前,对于早期糖尿病肾病的监测主要是对尿白蛋白的检测。在糖尿病患者肾脏早期,肾脏有病理改变,但是尚未出现蛋白尿等临床可监测的指标。以往研究发现YKL-40在糖尿病患者体内升高,并与白蛋白尿的升高相关。本研究的目的是观察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YKL-40的水平与糖尿病肾病尿白蛋白和其他临床指标的关系,探讨YKL-40是否可作为糖尿病肾病早期内皮功能损害的标志物。方法:2型糖尿病组84例选自2011年11月至2012年6月在我院内分泌一科住院患者,健康对照组选自同期体检门诊。2型糖尿病组根据尿白蛋白比肌酐(尿A/Cr)的比值分为无白蛋白组(Non-albuminuria group)和白蛋白尿组(Albuminuria group)两个亚组。2型糖尿病组诊断均符合1999年WHO糖尿病诊断标准。健康对照组入选对象均无糖尿病、炎症性疾病及其他确诊疾病,未服用可以影响糖代谢的药物如糖皮质激素、甲状腺激素、噻嗪类利尿剂等。研究对象排除标准:近期有感染、手术及外伤病史者,患有确诊血液病、恶性肿瘤、严重的心、肝、肾功能损害者,与本研究相关的数据缺失者。采用英国慢性肾脏病指南推荐值,即男性2.5mg/mmol、女性3.5mg/mmol以上为异常值。所有受检对象在清晨空腹12小时后,应用药物前抽取静脉血。2型糖尿病组留取随机尿A/Cr标本,进行口服糖耐量及胰岛素释放试验。记录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 glucose, FPG)、餐后2小时血糖(2hour postprandial blood glucose,2hPBG)及空腹及餐后2小时胰岛素数值,并以此计算HOMA-IR。糖化血红蛋白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测量,尿A/Cr的检测通过比色法,血清YKL-40采用ELISA测定,试剂盒购自R&D公司,操作步骤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用SPSS13.0统计软件处数据。对于计量资料,满足正态分布者用x±s表示,非正态分布的数据则进行对数转换(lg函数)。组间有序数据的比较通过Kruskal-Wallis检验,有序数据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对于数据的相关分析用多元线性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无白蛋白尿组、白蛋白尿组和健康对照组一般资料相关性分析:白蛋白尿组糖化血红蛋白(HbA1c)、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与无白蛋白尿组比较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白蛋白尿组、白蛋白尿组HbA1c、TC、LDL-C相对健康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对血清YKL-40进行多元回归分析:HbA1c、LDL-C、尿A/Cr与YKL-40具有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36、0.50、0.51,P值均<0.001。3血清YKL-40水平在各组统计学差异:无白蛋白尿组、白蛋白尿组的YKL-40相对健康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无白蛋白尿组相对白蛋白尿组YKL-40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12型糖尿病肾脏损害出现白蛋白尿时,伴随有糖、脂代谢紊乱。2型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和降低TC、LDL-C水平可能对降低尿白蛋白起到积极作用。2HbA1c、LDL-C水平升高是糖尿病患者血清慢性炎症因子YKL-40的影响因素。控制血糖、LDL-C可能干预了2型糖尿病患者体内慢性炎症过程,从而起到延缓糖尿病肾病发生发展的作用。3糖尿病组患者血清YKL-40相对健康对照组升高,进一步证实了2型糖尿病是一个慢性炎症性疾病。白蛋白尿组患者YKL-40水平相对无白蛋白尿组患者升高,提示YKL-40可能是较白蛋白尿更敏感的早期糖尿病肾脏内皮功能损害标志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