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乳腺炎是造成奶牛业生产效率低、成本高的重要原因,目前抗生素是治疗乳腺炎主要方法,虽然在临床上起到了一定效果,但“抗性乳”及耐药菌株的产生带来了一定的食品卫生和生物安全问题,严重危及人类的健康。因而如何借助分子生物学手段,开展奶牛乳腺炎抗性育种研究工作,找到多个密切影响奶牛先天免疫力的分子标记,筛选具有乳腺炎抗性基因的高产奶牛个体,组建抗奶牛乳腺炎的荷斯坦奶牛核心群,提高乳腺炎的抗性,是降低乳腺炎发病率的根本途径之一,也是国内外奶牛育种工作需要着力解决的热点难点问题之一。甘露糖结合凝集素相关的丝氨酸蛋白酶(Mannose-binding Lectin-associated Serine Protease MASP)是固有免疫系统中的中心蛋白酶分子,在激活凝集素途径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具有抗炎和抑菌的功能。因此,本课题选用MASPs基因作为候选基因,检测了648头中国荷斯坦牛MASP基因编码区的多态性,分析了MASP基因遗传多态性与乳腺炎、乳品质及补体溶血活性的关联性,筛选与奶牛乳腺炎抗性相关的SNP,为未来建立具有乳腺炎抗性的高产奶牛育种核心群奠定理论基础。本研究利用DNA测序技术扫描了MASP1和MASP2基因的外显子部分以寻找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SNP)。结果分别在MASP1基因的第一内含子和3’非编码区发现了两个新SNP位点,分别为g.5766C>T和g.51228A>C。SNPg.5766C>T与乳蛋白率有显著相关性(P<0.05),SNPg.51228A>C在所检测的648头中国荷斯坦牛中只有两种基因型,并且此突变与体细胞评分、补体活性和多种产奶性状均无相关性(P>0.05)。统计分析结果表明,MASP1基因存在六种单倍型组合,其中单倍型组合H2H4只有1个个体,没有进行相关性分析;其余的五种单倍型组合与各种产奶性状及补体活性CH50和ACH50均无显著相关性(P>0.05)。在MASP2基因的第11外显子和3’非编码区发现三个新的SNP位点,其中SNPg.14047A>C和g.14248T>C位于第11外显子区,SNP g.14391C>T位于3’非编码区。DNA测序结果和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分型结果显示:MASP2基因的g.14248T>C和g.14391C>T两个位点紧密连锁。SNPg.14047 A>C)参与编码第608位氨基酸,此突变使位于608位的谷氨酸突变成天冬氨酸GAA(Glu) >GAC(Asp),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此SNP与CH50和乳蛋白率显著相关(P<0.05)。SNPg.14248 T>C参与编码第675位氨基酸,为无义突变,ATT(Ile)>ATC(Ile),在试验群体中此突变只发现两种基因型,与CH50、总蛋白、总乳脂、总产奶量等性状显著相关(P<0.05)。通过SHEsis软件进行配对连锁不平衡分析和单倍型分析,基因MASP2存在六种单倍型组合,其中单倍型组合为H1H4的个体与单倍型组合为H2H2、H2H4的个体相比表现出较高的CH50值(P<0.05),与单倍型组合为H2H2、H2H4、H4H4的个体相比有较低的总乳脂(P<0.05)。单倍型组合为H1H2的个体与单倍型组合为H2H2、H2H4、H3H4、H4H4的个体比较体细胞评分较高而305天产奶量、总乳脂、总蛋白和总奶量较低(P<0.05)。上述结果表明, MASP2基因可以作为奶牛乳腺炎抗性育种的候选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