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乡二元结构是我国传统城乡结构,以破除这一结构为主要目标的农村社区建设是构建城乡一体化的革命性建设。近年来,我国各地开展的农村社区建设如火如荼进行,其用意就是要满足农村居民的生产发展需要,在发展中共享改革发展的社会物质和精神文明成果。我国首次在中央层面的决定和文件中使用“农村社区”的概念是在2006年10月,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上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若干重大问题决定》:“健全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加快农村社区建设步伐”。2007年10月在中共十七大报告上,再次重点要求把城乡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这充分显示中央已把农村社区与城市社区统一划入城乡社区这一范畴。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提出让广大居民平等、积极参与到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来、共享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的新论述,引发学者们对农村社区建设课题研究的高度热情。本文以现阶段我国的基本国情为研究环境,以科学发展观和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导,并综合了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等相关领域的科学理论知识,以牡丹江地区为研究典型,经过深入而具体地探索和研究,发掘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牡丹江地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问题。本论文首先论述了农村社区的概念和涵义,随后对比介绍了国内外农村社区建设的研究历程和现状。笔者通过对牡丹江地区农村社区建设的实际调查,从实践上升到理论层面,全面介绍了牡丹江农村社区建设的特点和效果,实事求是地分析促进农村社区建设的理论依据和现实意义。本论文主要内容有以下几部分:说明本研究课题的选题背景、研究课题的目的和意义,国内外对新型农村社区发展的研究方法、现状、难点及创新点。对城乡一体化的大背景、农村社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等关联概念进行界定和区分。阐述我国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大环境大趋势,重点介绍了农村社区建设主要内容以及在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中的作用。介绍牡丹江地区地理、人文、产业发展的优势,对牡丹江地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现状和发展模式经过理论与实践的比较,为牡丹江地区下一步开展农村社区建设工作提供理论支撑和参考建议,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在上述细化分析的前提下,探索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中如何更好更快发展新型农村社区的有效应对措施。总结上述论断,我们可知农村社区建设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文明为起点,建设更高度社会主义社会文明的基础性建设工程。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创新并完善了社会管理体系,稳固了农村基层管理,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水平,疏通了以城乡关系为核心的各类社会关系,在新常态下,在我国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大背景下,农村社区建设作为必然选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应对所出现的问题,在社会建设进程中努力为实现城乡居民的“中国梦”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