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一种重要的语篇衔接手段,回指一直是语言研究的热点,但是直到目前还没有研究涉及意识流小说中的回指问题。意识流小说以揭示人物内心奥秘的意识流表现技巧而著称,完整的故事情节已经隐去,小说提供给读者的是一次开放式的精神旅程。但是由于作品总是呈现出一种杂乱、不连贯的特征,所以通常会给读者在小说的阅读与理解上造成很大的困难。虽然作品的风格效果与其所使用的指称词语之间似乎没有直接的联系,但是作者为了获得某种特定的效果,必然使其语篇产生某些与众不同的特征,而这些特征会比较间接的反映在指称词语的使用上。因此,回指的衔接功能以及因此产生的连贯效果应该能够成为揭示意识流小说中重要文本特征的有效工具。
本文以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作品《墙上的斑点》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其中的指称词语进行了完整、深入的研究。为了揭示小说的回指特点以及回指特点与小说风格效果之间的关系,本文在研究方法上综合运用了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两种方法。首先找出文本中所有的回指关系,根据回指语的形式、先行语与回指语之间的篇章距离以及两者之间的常规关系进行分类。然后在分类的基础上借助可及性理论对归类数据进行详尽深入的分析。研究表明,小说中的回指分布总体上符合可及性理论的规定,但是确实也存在某些独特之处。在间接回指的常规关系方面,在先行语与回指语之间最常表现的距离关系上,以及在不确定回指的形式上都存在着鲜明的特点。所有这些特点一方面是作者写作风格的反映,同时也是意识流小说不可或缺的文体特点。
总而言之,本文是从语言形式入手,以回指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其在伍尔夫短篇小说《墙上的斑点》中的形式表达特点,试图揭示该类意识流小说的回指特点以及这些特点与小说艺术效果之间的关系,为研究此类小说提供一个特别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