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赛珍珠是第一位将《水浒传》完整译为英文的翻译家,题为AllMenAreBrothers,于1933出版。然而,对于其译作,不是被忽略就是受到“死译”、“误译”之类的简单批评,甚至被认为“帝国主义文化侵略的急先锋”等等。这极大的妨碍了对赛珍珠的全面认识与客观评价。直至前几年,国内学术界才开始关注赛译本,开始为其“正名”,尤其是随着后殖民主义理论逐渐为人们所知,人们惊喜地发现,尽管赛珍珠生活在后殖民时期,身处一个西方普遍蔑视东方的时代,她却反其道而行之,在半个世纪前就在践行着后殖民主义者的主张,对东西方的文化交流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后殖民理论关注差异、尊重差异;其贯穿着对权利的思考,尤其足尊重处于弱势地位的主体的权利及身份,同时超越了二元对立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倾向。赛珍珠拥有跨文化身份和立场,反对殖民主义文化霸权,持多元文化观,主张不同民族和文化的平等,其文化观念都无不与后殖民主义理论有着契合点与可以比较之处,视赛珍珠为后殖民主义文化的先驱者,或许是其如其分的。
赛珍珠认为,文化,它从根本上说是一种混合物,赛珍珠的这一看法与后殖民理论主要创始人之一霍米·巴巴的“杂合”理论思想不谋而合。在后殖民话语中,杂合是消解两极对立的有效策略。巴巴认为杂合是一种居间或阈限空间,那里是翻译和协商的边缘。他称之为“第三空间”。在后殖民主义语境下,杂合是抵抗文化霸权、协商差异,促进异质文化之间交流的重要手段。后殖民杂合理论为赛珍珠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和方法。
本论文拟从霍米巴巴的“杂合”理论视角出发,以赛译《水浒传》为研究对象,并结合沙博理《水浒传》译本为参照译本,对赛珍珠的文化身份杂合以及译本杂合两大方面加以分析。在文化身份方面,赛珍珠从小在一个双重世界中长大,生在美国,却长在中国,她既属于传教士父母的美国世界,又属于中国世界,她的身份无疑是杂合的。赛珍珠以“双焦”透视中西文化,以切肤体验和智慧感悟中西文化的意义、差异和冲突,因此,她比任何人更有强烈的意识去促进异质文化的沟通。译文杂合方面采用韩子满对译文杂合成分的分类方法,从语言、文化和文学三个层面对AllMenAreBrothers文本中的杂合现象进行分析。通过对译文的分析,作者发现,赛译《水浒传》是以异化为主的杂合译文,杂合是赛译本的基本特征,且是译者有意识的选择。译本中她尽力保持了原作的语言和文化特质。
赛珍珠的翻译实践对传统的文学翻译样式和规范提出了挑战,也打破了很多西方人心中的我族中心主义观念。同时杂合的译文开辟了一个“第三空间”,在这个空间里,文化霸权被消解,文化间的差异得以显现,源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间实现了平等对话与交流。可以说,赛珍珠一生乃是在东方敲响晨钟,在西方敲下暮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