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与目的重型肝炎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严重疾病,以大量肝细胞坏死为主要病理特点,可引起肝衰竭,危及患者生命,是引起肝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引起重型肝炎的原因有很多,在亚洲地区主要是由肝炎病毒引起,包括甲型、乙型、丙型和戊型肝炎病毒,其中最主要的是乙型肝炎病毒。在西方国家,则主要是由药物中毒,慢性酒精性肝损害引起。重型肝炎病情危重,并且进展迅速,并发症较多且难医治,临床上病死率非常高(40-60%)。因此,对于其发病机制的研究十分必要和迫切。重型肝炎的发病机制复杂,从细胞损伤、功能障碍,直到细胞凋亡、坏死,其机制至今未完全阐明。对于其发病机制的研究仍然是现在医学研究的热点。越来越多的研究认为,在重型肝炎的发病过程中先天性免疫发挥重要作用,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Kupffer细胞(KCs)等各种固有免疫细胞和各种细胞因子共同参与,形成一个复杂而庞大的网络系统,而IL-1β以及炎性小体相关分子(NLRP3、ASC、Caspase-1)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已有研究发现在Ⅲ型鼠肝炎病毒(MHV-3)引起的小鼠暴发性肝炎中,炎性小体被激活,大量产生IL-1β,IL-1β和TNF-a协同通过NF-k B途径调控Fgl2的表达,促使肝脏KCs高表达Fgl2,导致肝脏细胞大量坏死。而Fgl2可以通过MAPK途径发挥调控作用。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肝脏巨噬细胞Fgl2是否具有调控NLRP3炎性小体表达的作用,从而在MHV-3引起的小鼠暴发性肝炎发病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方法在MHV-3引起的Fgl2基因敲除(Fgl2-/-)鼠和野生型(WT)小鼠暴发性肝炎模型中,研究Fgl2对肝脏巨噬细胞NLRP3炎性小体的调控作用。1、通过给Fgl2-/-BALB/c小鼠和WT BALB/c小鼠腹腔注射MHV-3,建立小鼠暴发性肝炎模型,在感染MHV-3后不同时间点取肝脏组织进行HE染色以及检测血清ALT、AST水平,以评估肝脏组织病理损伤以及炎症情况;通过免疫组化实验,检测肝组织中IL-1β的表达;ELISA检测小鼠血清和肝组织匀浆中细胞因子IL-1β的表达,Western和RT-PCR检测肝组织中IL-1β表达。2、通过给Fgl2-/-BALB/c小鼠和WT BALB/c小鼠腹腔注射MHV-3,建立小鼠暴发性肝炎模型,在感染MHV-3病毒后不同时间点采用经肝门静脉灌注消化与密度梯度离心法提取肝脏巨噬细胞,用流式细胞术观察Fgl2-/-小鼠和WT小鼠在感染MHV-3后不同时间点肝脏内NLRP3、ASC、IL-1β占KCs(CD11b-/+F4/80hi)、单核来源的巨噬细胞(Mo MFs CD11bhi F4/80int)百分比。3、在体外用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CSF)诱导分化Fgl2-/-BALB/c小鼠和WT BALB/c小鼠骨髓来源巨噬细胞(BMDM),再用LPS刺激使其定向分化为M1,分别用RT-PCR和Western检测细胞中NLRP3、ASC、Pro-Caspase-1、Caspase-1、Pro-IL-1β、IL-1β表达情况。结果1、Fgl2-/-小鼠和WT小鼠感染MHV-3后,在不同时间点的检测中,Fgl2-/-小鼠肝组织病理损伤明显较野生型小鼠要轻,血清中转氨酶水平低于野生型小鼠,免疫组化显示Fgl2-/-小鼠肝组织中IL-1β表达显著低于WT小鼠。2、Fgl2-/-小鼠血清和肝组织匀浆中IL-1β的表达水平低于野生型小鼠,肝脏组织中炎性小体相关分子NLRP3、ASC的基因水平表达较野生型小鼠低,IL-1β蛋白水平表达较野生型小鼠低。3、MHV-3感染Fgl2-/-小鼠后不同时间点肝脏巨噬细胞中NLRP3、ASC、IL-1β的表达均显著低于MHV-3感染的WT小鼠肝脏巨噬细胞。4、经LPS刺激后,Fgl2-/-小鼠BMDM的ASC、Pro-Caspase-1、Caspase-1、Pro-IL-1β、IL-1β在RNA水平上均较WT小鼠BMDM表达低,在蛋白水平上发现Fgl2-/-小鼠BMDM经LPS刺激后Pro-IL-1β的表达较WT小鼠BMDM表达低,同时Pro-Caspase-1在Fgl2-/-小鼠BMDM中的活化较WT小鼠低。结论在MHV-3引起的小鼠暴发性肝炎中,Fgl2能够调控肝脏巨噬细胞中NLRP3炎性小体的活化。Fgl2基因敲除以后,小鼠肝脏巨噬细胞中炎性小体活化减弱,同时肝脏组织损伤和炎症也明显减轻。由此说明,Fgl2和NLRP3炎性小体都是暴发性肝炎发病机制中的重要靶点,通过对这两个靶点的控制,可以作为治疗重型肝炎的一种潜在的治疗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