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柴油作为广泛使用的一种矿物油,因其热功率高、动力强劲、相对节能等诸多优势,具有极为广阔的发展及应用前景。但是柴油低温流动性不佳的问题一直制约着其发展,进而因此种冲突引起人们的强烈关注。探究其中原理,并解决此类问题显得刻不容缓。本文以0#柴油1、松江0#柴油和0#柴油2作为研究对象,系统的探究了其族组分、正构烷烃含量与其低温流动性,及其对降凝剂的感受性间的关系。同时,针对性的合成了对松江0#柴油这种类型柴油具有较佳降凝效果的降凝剂,并对其降凝机理进行了相应的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所分析的具有代表性的三种0#柴油中,松江0#柴油的低温流动性最差。一般的降凝剂对其降凝效果不仅不佳,还存在不降反升的可能。对其蜡含量、族组分等分析得知松江0#柴油存在着饱和烃含量高的特点,且正构烷烃分布相对集中,这样使得降凝剂与其共晶对体系进行相应的性能改进空间变窄,这是导致其低温流动性和降凝剂感受性差的一个原因。(2)合成了一系列的甲基丙烯酸高碳醇酯即:十四酯/十六酯/十八酯(英文缩写MC14、 MC16、MC18)、马来酸酐共聚物及酰亚胺(英文缩写PMC-MA和PMC-MA-a),并对其进行了核磁共振波谱、红外光谱、凝胶渗透色谱等分析,得知所得聚合物具有梳状(锯齿状)结构。(3)降凝剂的降凝效果受诸多因素的影响,而其有相互关联。经过一系列的比较测试,得出800ppm是性能较为优异,又比较经济适用的加量。(4)在合成降凝剂之余,为探究其有效性故对其进行了加剂后的冷凝点SP和冷滤点CFPP测试。结果表明,在共聚物及酰亚胺中,P(16MC-MA-a)在添加量为800ppm时对0#柴油作用效果最好,分别能使柴油的SP和CFPP下降6℃和4℃。在复配降凝剂中,P(16MC-MA)与P(18MC-MA-a)复配所得的PPDC2在添加量为800ppm时能够使柴油的SP和CFPP下降26℃和11℃。且PPDC2经过数十天的静置,仍能保持良好的降凝性能。(5)热力学表明降凝剂的加入,改变柴油本身的焓变ΔH,使得柴油的蜡晶析出点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而其中又以P(16MC-MA-a)和PPDC2最为明显;低温偏光显微镜POM测试直观地表明加入降凝剂后,在临近冷凝点时,大部分依然是液态柴油,视野蜡晶减少;而流体力学测试则表明合成的降凝剂使其能在更低温度下呈现牛顿流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