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流动性是资本市场的核心属性,是证券市场存在和运转的根基。流动性水平高的证券市场,能够满足市场参与者投资与融资的需求,能够实现资金快速周转,能够充分发挥资源优化配置的功能,从而促进国民经济增长。但是,流动性具有多变性和不确定性,因此,流动性风险是市场交易者、投资者和监管者面对的一个大风险。尤其是在金融危机时期,市场流动性的骤变,不仅让众多投资者猝不及防,也给整个经济体系造成严重的损失。流动性的脆弱性,要求每一个市场参与者应该首先关注流动性,然后才是追求高收益。任何一轮交易的进行,都是在信号的驱动下,投资者进行决策的结果,这就使得信息在市场流动性的供求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证券市场上的信息是一种稀缺的资源,每个参与者只能够获取有限的信息,因此,证券市场上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一直以来,国内外众多学者都在研究信息不对称对流动性的影响,由此提出市场微观结构理论。该理论奠定了资产交易研究的基础,但并没有解释信息对流动性影响的传导过程。后来的学者则把投资者心理因素引入到股票市场的研究中,对众多金融异象具有较强的解释力。但是,从信息不对称单方面影响流动性的角度来审视市场,并不能全面的解释现实中存在的诸多现象。因此,本文在市场微观结构理论与行为金融学的启发下,引入反馈机理,研究股票市场上信息与流动性之间的循环作用。基于研究目的的引领,本文结构安排如下:第一章,绪论。回顾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的升腾与陨落的历程,展示市场流动性多变的特性,揭示信息透明对市场正常运转的作用。然而,在市场已经处于非均衡的状态时,信息的披露反而会加剧市场的波动。在分析实例后,提出了研究市场流动性的现实意义。第二章,流动性概论。概括叙述了现有的关于流动性的各种定义,介绍做市商市场与竞价市场上,流动性的供给机制,论述了流动性的衡量指标,并比较分析了各类指标的优劣。本章的重点在于论证市场流动性的内在属性。证券市场流动性的特性主要是时变性、买卖价差和正反馈效应,这三大属性都体现了信息在流动性形成中的作用。第三章,信息与流动性关系的理论基础。首先介绍了市场微观结构理论,讲解市场透明度与市场流动性的关系,提出信息透明度与市场效率并非线性关系,信息披露能够提高市场流动性水平,但市场完全透明也会造成“无交易”,从而降低市场流动性。接着讲述了行为金融的噪声交易模型,介绍了投资者更新信息、修正信念的机理。最后,重点介绍了信息对股票市场流动性的影响机制。流动性形成的“黑箱”包括了信息获取、信息加工、信息输出以及信息反馈,在这四个环节中,由于信息来源的不确定性、信息处理的复杂性以及投资者自身知识结构与能力的制约,从而产生了投资者对同一资产的不同认识,,由此产生了买与卖的交易,形成了市场流动性的供给与需求。第四章,、中国股票市场流动性与信息关系的实证研究,也是本文的核心部分。首先,介绍了我国股票市场的竞价交易机制,在此基础上,结合市场流动性的三大分量—宽度、深度、时间,构建流动性衡量指标。随后,利用2000年至2009年的A股市场交易数据,检验所构建的流动性指标是否符合我国股票市场的现实状况,并阐释了我国股票市场流动性现状的成因。接着论证噪声交易模型的推导过程,依此机理,设计一个独特的信息指标,用投资者实际回报率和预期回报率的偏离度作为信息变量。最后,建立了一个分布滞后回归模型,以2007年6月至2008年6月为检验期间,选取上证红利指数中的32只股票进行回归分析,从而得到一个性质良好的模型。该模型的实证结果显示,股票市场上,提高信息透明度有利于增强市场流动性;同时,市场流动性具有动量效应,即短期内市场流动性具有趋势延续的性质,前期市场流动性的优劣,会给投资者传递一种市场走势的信号,影响投资者的未来决策,从而验证了市场信息与市场流动性的反馈循环。第五章,总结与展望。总结了本文的主要结论,阐明本文的创新之处,并提出了有待继续研究的问题和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