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纳米探针鉴定具有抗癌活性的新型噻唑烷酮类化合物的靶点蛋白及其双靶向抗癌机制的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aizhi10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分子化合物可以通过对细胞内大分子的作用来调节其功能,从而影响细胞的进程。小分子化合物的这种作用,使其在药物开发和生命科学研究上的应用非常广泛。由于许多药物都是基于细胞表型的筛选而发现的,这类药物的作用靶点和作用机理往往是未知的。对于药物作用靶点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药物的治疗效果及其副作用,也为第二代药物的研发提供了很好的导向。然而,尽管技术在不断发展,但是生物活性的小分子化合物的靶点鉴定仍然是药物化学和化学生物学领域的一个关键问题。常用的靶点鉴定方法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直接分离鉴定可以与小分子化合物结合的蛋白;另一类方法是通过组学的方式,比如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来寻找化合物作用后的基因和蛋白水平的变化,从而间接的推倒出化合物的作用靶点。与后者相比,直接分离鉴定靶点的方法的好处是可以得到直接的靶点蛋白信息,容易找到化合物最上游的作用靶点。这类方法主要是以亲和纯化为基本思路,需要将化合物连接上可分离的固相载体或者可直接观测的荧光分子等,主要包括亲和层析法、生物素化法、同位素或荧光标记法、光亲和法等。其中,最简单最经典的亲和层析法需要把所研究的化合物修饰后连接到固相载体上,然后与所需的细胞、器官或有机体的裂解物孵育,通过简单的过滤、洗涤、和洗脱将亲和结合而来的蛋白从细胞的全蛋白中分离出来。这种方法的好处在于操作简便,体系复杂程度低,以及适用范围广。然而,由于化合物连接在固相载体上可能使其失去原有的生物活性,从而无法与靶点蛋白结合,所以该方法最大的缺陷在于无法检测连接在固相载体上的化合物是否仍然保持其原来的生物活性。针对这一点,我们建立了一种利用纳米探针来鉴定化合物靶点蛋白的方法。将待鉴定的小分子化合物修饰连接上含有硫辛酸的结构,使其可以通过金硫键连接在金纳米颗粒表面。这种表面连接有小分子的金纳米探针可以从细胞的全蛋白中“钓”出与小分子特异性结合的靶点蛋白。这种方法是基于亲和层析法建立的,却弥补了亲和层析法的不足。由于金纳米材料具有易于合成,易于表面修饰,易于被细胞摄取,金纳米本身的细胞毒性较小等特点,该方法的优势在于可以进入活细胞,在鉴定靶点蛋白之前判断连接在纳米颗粒上的小分子是否仍保持其生物活性,从而提高靶点鉴定的准确率。运用这个方法,我们成功地鉴定了能选择性杀死非小细胞肺癌H460细胞的噻唑烷酮类化合物1的作用靶点。在鉴定靶点之前,我们先检测了连接有化合物1的金纳米探针对H460细胞的杀伤作用。在确定了金纳米探针基本保持了化合物1原有的生物活性之后,才开始利用该金纳米探针进行靶点的分离与鉴定。在鉴定的过程中,我们利用了一个与化合物1结构相似的对H460细胞抑制作用很弱的化合物3作为阴性对照,经SDS-PAGE分离后,成功地观察到两条与化合物1特异性结合的蛋白的条带。之后,通过对这两条带中的蛋白进行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 TOF/TOF MS)分析和Mascot数据库检索,确定了化合物1的靶点蛋白为微管蛋白(a-tubulin)和热激蛋白90(HSP90)。我们利用细胞外微管聚合实验,H460细胞的微管免疫荧光检测和微管损伤下游蛋白JNK磷酸化的检测,验证了化合物1对微管蛋白的靶向作用;同时,通过检测HSP90底物蛋白CRAF-1, ERBB2和磷酸化的AKT在细胞内的水平,也验证了化合物1对HSP90的作用。我们的工作证明了纳米技术在药物发现和化学生物学研究领域中的重要价值。以往的靶点鉴定方法都必须在知道靶点之后再进行靶点真实性的判断,这将是一个冗长又昂贵的过程,使得作用机制的分析成为药物发现的一个限速步骤。而纳米探针的应用,可以在靶点鉴定之前对探针的生物活性保持与否做出预先的判断,从而提高研究效率,所以纳米探针在这个领域将扮演一个至关重要的角色。除此之外,我们还揭示了新型噻唑烷酮类化合物的微管干扰作用及其双靶向的特性。微管蛋白作为常用抗癌药物的主要作用靶点之一,一直以来都受到广泛的关注。从微管蛋白正常的聚合/聚被破坏到最终导致细胞死亡的整个过程,受到细胞内多种信号分子的调节。其中,细胞激酶就是一类起关键作用的信号分子。在微管损伤之后,一些激酶可以介导细胞存活,抑制凋亡的发生,而另一些激酶的激活却可以促进细胞凋亡。目前,仍然有很多与微管损伤相关的激酶需要进一步的探究,更好地理解微管损伤与激酶的关系将会大大增强癌症治疗的效果。鉴于本实验室合成的新型噻唑烷酮类化合物可能作用于微管蛋白及其双靶向的潜质,我们从一系列噻唑烷酮类化合物中筛选出两个在细胞外具有相似抑制微管聚合能力的化合物(探针A和探针B)。通过研究这两个化合物在细胞中的不同效应及对激酶不同的作用能力,来深入探讨激酶在微管损伤后的影响。我们发现,虽然探针A和B在细胞外抑制微管蛋白聚合的能力相当,但是二者在细胞水平上对微管的影响,细胞周期阻滞的恢复及细胞凋亡的程度都有明显的差别。通过体外激酶实验发现,探针A可以显著抑制Dyrk1B激酶的活性,而B化合物对所检测的激酶都没有明显地作用。我们进一步检测了探针A和B在细胞内对Dyrk1B激酶的影响,发现探针A和B引起微管损伤后都可以激活Dyrk1B激酶,但是探针A作用的细胞中Dyrk1B激酶的活性远低于探针B作用后的活性,这不仅更加充分地证明了探针A对Dyrk1B激酶的抑制,而且表明了Dyrk1B激酶在微管损伤后活性会显著的提高。根据已有的关于Dyrk1B激酶介导细胞存活功能的报道,以及我们以上的研究结果,可以认为Dyrk1B激酶在微管损伤后被激活,从而起到保护细胞,维持细胞生存的作用。通过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在微管损伤后Dyrk1B激酶介导细胞存活主要通过以下两个途径:一方面,通过促进微管相关蛋白4(MAP4)的表达量升高,从而增强微管的稳定性并使细胞周期从G2/M期阻滞中恢复;另一方面,通过磷酸化p21蛋白促进其向线粒体的转移,从而通过抑制caspase-3的活性来抑制凋亡的发生。除了探究Dyrk1B激酶与微管损伤的关系,本研究还首次报道了一个可以同时抑制抗癌靶点及该靶点抑制引起的修复途径的双靶向化合物探针A。与单靶向微管的探针B相比,双靶向作用带来了高出10倍的癌细胞抑制能力,这为新的抗癌策略的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超敏C反应蛋白在儿童支原体肺炎合并心肌损害及其预后评估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6月-2018年6月在我科收治的80例MPP患儿,根据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结果
汽车碰撞安全问题已受到当今社会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而在汽车碰撞过程中,追尾相撞是发生频率较高的事故。在追尾事故中,小轿车追尾大货车的事故属于多发性事故。具有良好阻挡作
现代竞技运动项目的竞争实质上就是科技与后备人才的竞争。乒乓球运动不仅是一项群众娱乐项目,同时也是一项竞技性运动,对于运动员的身体素质要求极高。论文运用文献资料法、
文章针对建筑室内给排水消防设计的问题进行剖析,包括给水管道敷设的问题、管道的渗漏问题、建筑室内给排水设计的问题等,通过研究消防给水设计与施工、消防排水设计与施工、
目的分析老年慢性心衰者给予舒适护理干预的作用及体会。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6月至2015年5月之间收治的76例慢性心衰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根据病历号尾数将其分为研究40例与参比
美国是仅次于中国的生猪养殖大国,规模化、专业化和集约化水平较高,玉米种植带和生猪养殖带几乎重叠,种养结合特点突出,粪污治理已取得一定成效。梳理美国玉米带生猪养殖的现
运用经济计量方法设立模型,同时从供给与需求两方面考虑影响房价的因素,研究是供给决定了房价,还是需求决定了房价,并且区分其影响的大小。结论是房价与房屋造价和存款余额同
近年来,如“彭宇案”、“挟尸要价”事件、“小悦悦事件”、“公交不让座挨打”连续事件等负面社会事件的发生,在社会中引起了广泛而热烈的讨论,其中一种很有代表性的观点,将
随着临床输血医学的发展,节约用血和安全输血越来越受到重视。因此,采取综合措施进行血液保护已被临床广泛关注。血液保护措施包括血液稀释(HD)、血液回收、贮存式自体输血、控
本文从检验检疫业务主流程入手,分析了检验检疫业务流程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流程管理信息化解决方案,并从流程管理系统总体业务流程、数据流、主要功能等方面进行了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