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罗马著名学者塔西陀(Tacitus,约56-120)曾说:“要想认识自己,就要把自己同别人进行比较”。中国北宋大文豪苏轼(1037-1101)在《题西林壁》中写过:“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我们认识一个事物常借助于与其他事物比较来实现。因为只有比较,才有鉴别;只有鉴别,才有认识。在实际生活与工作、学习中,比较是认识事物本质的基础,是人类认识、区别和确定事物异同关系的最常用的思维方法。在语言实践中,比较方式被使用得更广泛,使得比较方式更复杂。本论文中只限于研究汉语和越南语之间的两种相对应的、较为典型的比较结构——“比”字句。本论文在前人的研究结果的基础上,采用了语言对比研究理论对两种语言现象进行对比研究,结合中介语理论、偏误分析理论对越南学生习得汉语“比”字句情况进行偏误分析。这能够对两种语言现象加深了了解,同时也指出两者之间的结构特点、语义特征、语义表达的异同。最后本文用调查问卷方法来找出越南学生习得“比”字句所产生偏误的来源,预测他们今后学习“比”字句的偏误,从而对对外汉语“比”字句教学提出教学建议。希望本论文能够对中国国内研究、国际研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而且对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第二语言教学及翻译工作都可以做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