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制度下延安市普通高中特色课程建设研究

来源 :延安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rmcttk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素质教育、基础教育新课改及新高考改革对基础课程教学提出了新挑战,这种挑战表现在诸多方面,仅从课程这个要素来看,传统课程体系已难以适应。于是,特色课程建设已在我国各地普通高中开始尝试。笔者以新高考制度改革为研究背景,充分参阅大量现有的特色课程建设研究文献,并结合实际,从师生对特色课程一般认知、特色课程目标确立、特色课程结构优化、特色课程内容设计、特色课程教学实施、特色课程评价、特色课程配套措施七个角度,以延安市城区和县属的六所高中为研究样本,运用问卷法和访谈法,对延安市普通高中特色课程建设的现状做了较为全面的调研,发现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影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改进对策。从师生对普通高中特色课程的一般认识来看,存在教师对特色课程认识不充分、学生自主选择特色课程的意识不强等问题。从特色课程建设的目标确立来看,部分学校特色课程培养目标存在“为升学”与“为未来就业”两种不同的价值取向。从特色课程结构来看,存在把校本教材的开发仅仅等同于特色活动开发、课程结构的设计不能与学生的兴趣相符等问题。从特色课程内容的设计来看,存在学校课程内容欠规范、没有考虑到长远发展目标、缺乏整体规划、系统性不强等问题。从特色课程的的实施来看,存在难以将理论与实践结合、难以兼顾学生的个性差异等问题。从特色课程及教学评价看,存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不完整、特色课程内容评价功利化等问题。从特色课程的配套措施来看,存在特色课程建设的政策制度不完善、资金难以得到充分的保障、过程管理不严谨、缺乏师资保障、特色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有效性有待提高等问题。对于上述问题,笔者在调研基础上进行了影响因素分析,发现延安市普通高中特色课程建设的影响因素可归纳为五方面:一是学校因素,包括学校文化、校长、学校物质资源、学校应试教育与管理。二是课程各要素本身质量水平,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评价。三是教师因素,包括课程认知能力、设计能力、实施水平、相关培训。四是学生因素,包括自我认知能力、自主学习能力、自我选择能力。五是政府社会因素,包括课程政策、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社会资源。最后,基于目前的现状及问题,结合有关理论,本研究针对性地提出了改进普通高中特色课程建设的建议:有效利用学校软硬条件,激活学校特色课程建设;优化特色课程要素,提升课程建设水平;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形成特色课程中坚力量;培养学生有关能力,提高特色课程学习效果;政府社会支持,保证学校特色课程持续发展。
其他文献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
在经济信息化、网络化和全球化加速的背景下,集群竞争力已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焦点。创新网络作为集群内相关主体的创新平台,能够产生持续的集群创新优势。探讨了创新网络演进
以CSSCI为数据来源,通过对管理学期刊被引速率、影响因子的分析,对管理学期刊学术影响进行客观、综合、全面的评估,以此来促进管理学期刊提高质量和繁荣科学研究。
统一建模语言(UML)是一种通用于软件升发过程的标记法和语义语言,可用于对软件系统进行描述和构造软件的系统结构.介绍了UML的基本概念,总结分析了UML在工商管理系统中的建模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