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素质教育、基础教育新课改及新高考改革对基础课程教学提出了新挑战,这种挑战表现在诸多方面,仅从课程这个要素来看,传统课程体系已难以适应。于是,特色课程建设已在我国各地普通高中开始尝试。笔者以新高考制度改革为研究背景,充分参阅大量现有的特色课程建设研究文献,并结合实际,从师生对特色课程一般认知、特色课程目标确立、特色课程结构优化、特色课程内容设计、特色课程教学实施、特色课程评价、特色课程配套措施七个角度,以延安市城区和县属的六所高中为研究样本,运用问卷法和访谈法,对延安市普通高中特色课程建设的现状做了较为全面的调研,发现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影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改进对策。从师生对普通高中特色课程的一般认识来看,存在教师对特色课程认识不充分、学生自主选择特色课程的意识不强等问题。从特色课程建设的目标确立来看,部分学校特色课程培养目标存在“为升学”与“为未来就业”两种不同的价值取向。从特色课程结构来看,存在把校本教材的开发仅仅等同于特色活动开发、课程结构的设计不能与学生的兴趣相符等问题。从特色课程内容的设计来看,存在学校课程内容欠规范、没有考虑到长远发展目标、缺乏整体规划、系统性不强等问题。从特色课程的的实施来看,存在难以将理论与实践结合、难以兼顾学生的个性差异等问题。从特色课程及教学评价看,存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不完整、特色课程内容评价功利化等问题。从特色课程的配套措施来看,存在特色课程建设的政策制度不完善、资金难以得到充分的保障、过程管理不严谨、缺乏师资保障、特色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有效性有待提高等问题。对于上述问题,笔者在调研基础上进行了影响因素分析,发现延安市普通高中特色课程建设的影响因素可归纳为五方面:一是学校因素,包括学校文化、校长、学校物质资源、学校应试教育与管理。二是课程各要素本身质量水平,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评价。三是教师因素,包括课程认知能力、设计能力、实施水平、相关培训。四是学生因素,包括自我认知能力、自主学习能力、自我选择能力。五是政府社会因素,包括课程政策、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社会资源。最后,基于目前的现状及问题,结合有关理论,本研究针对性地提出了改进普通高中特色课程建设的建议:有效利用学校软硬条件,激活学校特色课程建设;优化特色课程要素,提升课程建设水平;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形成特色课程中坚力量;培养学生有关能力,提高特色课程学习效果;政府社会支持,保证学校特色课程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