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我国城镇化的推进,劳动力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的行政管制力度越来越小,大量的农村劳动力流入城市内部,但由于我国传统分配体制对城市劳动力群体更高的分配偏向使得城市户籍属性劳动力群体在政策话语权方面存在着相对优势,这种相对优势会培育偏向城市劳动力群体的就业偏向政策,进而发展成为一种就业路径锁定机制——农村户籍劳动力更多被动选择非正规就业,城市户籍劳动力更偏向于正规就业。这种就业路径锁定机制是依托于户籍制度赋予的身份属性而实施的,但由于农村户籍劳动力相对于城市户籍劳动力而言,其在人力资本方面也存在着弱势,因此,这种依托于户籍身份属性的歧视效应是内嵌于人力资本歧视之中的,具有隐性化的特点,基于此的考虑,本文试着探究正规就业与非正规就业选择中的户籍歧视力度,进而为进一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弱化制度歧视力度,提高社会流动性提供方向和理论支撑。本文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第一章为导论。在阐述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的基础上,提出了本文的研究内容和研究目标,形成了严密的研究逻辑和研究框架,指出了本文的创新和不足。第二章为相关文献综述和述评。本章首先介绍了国内外学者或组织对正规就业与非正规就业的研究情况,然后对正规就业与非正规就业的相关理论做出概括,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特有的户籍制度来探讨相关理论在我国的适用性。第三章为非正规就业概念的界定。本章首先分别从部门特性和岗位特性出发对正规部门和非正规部门、正规就业与非正规就业进行了辨析,然后从部门特性和岗位特性综合出发,对非正规就业做出全面准确的界定。第四章为研究设计。本章首先介绍了相关数据来源,然后通过数据的描述性统计来说明不同户籍属性劳动力在正规就业与非正规就业存在着显著地差别,最后通过非线性回归模型的Oaxaca-Blinder分解法细致探究了正规就业与非正规就业选择中的户籍歧视效应。第五章PSM方法的稳健性检验。本章首先介绍了PSM方法在处理内生性问题方面的巨大优势,然后通过PSM方法,在控制内生性的基础上,再次探究了正规就业与非正规就业中的户籍歧视效应,以此来说明本文研究的准确性。第六章为结论与政策建议。基于前文的分析,得出正规就业与非正规就业选择中的户籍歧视力度为12%左右,并以此为依据,为我国的进一步改革和发展提供必要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