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Study of the de-construction in Chines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gnitive Grammar

来源 :湖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zc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的”字结构是现代汉语中一种十分常见和使用频率很高的句法结构。很多学者对它进行了研究,他们对它进行了充分的描写,从不同的角度对它进行了分析和解释。这些研究让人们对“的”字结构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为深入研究打下了很好的基础。但是,已有研究对“的”字结构的句法实质和意义存在争议,对其用法限制则很少涉及。本文在认知语法的框架内,以认知参照理论和认知语境理论为指导,对“的”字结构的句法实质、意义和使用限制进行了研究。   在认知参照理论指导下,文章对“的”字结构的句法实质和意义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揭示了以下事实:(1)“的”字结构是一种典型的参照点结构,“的”前成分充当参照体的角色,“的”字是目标体。(2)“的”字结构作为参照点结构的意义体现在它们所突显的参照点关系中。不同的“的”字结构表达不同的参照点关系,如所有关系、时间关系、特征关系、整体与部分关系等。(3)作为该结构中唯一不变的、不可或缺的成分,“的”字在句法上是该结构的中心词,其意义是指代参照点范围内的某个特定的成员。   基于上述讨论,本文借助认知语境理论对“的”字结构的用法限制进行了探讨。文章将“的”字结构分成固化的“的”字结构和非固化的“的”字结构,并指出它们的用法都受语境因素制约。已经固化了的“的”字结构受系统语境制约,它意义明确,所指确定,能够独立使用。而非固化的“的”字结构不能独立使用,因为其系统语境不足以使它们的所指明确。这类结构必须出现在句子或更大的语言环境中。有了具体的情景语境和组合语境的制约,它们的意义才明确,人们才能理解其确切的所指意义。   本文的研究对人们更为全面地了解汉语“的”字结构的句法实质和意义有一定帮助,对合理正确地使用该结构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其他文献
《还乡》是哈代“性格与环境小说”中比较出名的一部,白出版以来就广受关注。本文采用国内外相关生态批评的理论对该小说进行解读,揭示尤苔莎悲剧的成因,探究作者更深层次的生态
每一个句子都有自己的主述位结构,在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句子构成的语篇中,句子间的主述位会发生某种联系和变化,而主位推进模式正是产生于这些联系和变化。主位推进模式理论被
词汇是英语学习的基础。许多大学生在词汇记忆上有困难,很难在英语学习上取得进步,进而失去对英语学习的热情。好的教师应该能教授学生有效的记忆词汇方法。因此,词汇记忆策略作
学位
英国女性作家多丽丝·莱辛是可谓是文学界的一棵“常青藤”,她多年以来笔耕不辍,从婉转低回的《青草在歌唱》到另辟蹊径追根索源的《裂缝》以及最新小说《阿尔弗莱德与艾米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