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死亡是人类无法逃避的宿命,它以其自身的神秘性吸引着古往今来的人们,赋予人们充分的想象空间。当哲学家们不停的在思考“何谓生何谓死”的同时,文人墨客用文字来书写“生亦何欢死亦何忧”。举凡伟大的文学作品,莫不涉及对死亡问题的探讨。通过对以死亡为主题的文本的阅读,我们可以不断地理解何为死亡,获得对死亡意识的心灵体验,从而解除死亡的神秘感,增深对生命以及彼岸世界的了解,提升主体的精神境界。作为十九世纪唯美主义的代表作家,英国文坛的一块奇葩,奥斯卡·王尔德杰出的才华让世人为之仰慕,他惊世骇俗的举动亦为世人所震惊。他博采众长,形成了自己的唯美主义艺术观和对理想社会的乌托邦幻想。正是如此,人们把注意力过多的放到了王尔德的唯美主义,而忽视了其他。王尔德戏剧般的一生,经历了从天堂到地狱的巨大转变。这种尝遍人间滋味、经历功名富贵与艰难困苦的人生,使王尔德更容易看透生死。在其倾注毕生心血创作的童话中,王尔德表述了自己对死亡这一主题独特的见解。本文分为五部分。绪论部分简单介绍王尔德的文学理论以及其创作的矛盾性,概括介绍死亡主题在王尔德童话创作中的重要性。正文第一部分研究在王尔德童话中,人物走向死亡命运的原因,主要从“自然死亡”,“为爱而亡”和“因善而亡”三种来进行阐述和分析。正文第二部分研究影响王尔德选择死亡主题的因素,文章将通过分析王尔德生活的社会背景因素,个人的生活经历因素以及十九世纪末风行的颓废主义因素来说明王尔德选择死亡主题的必然性。正文第三部分研究王尔德通过死亡主题想要表达的深意,经过正文第一、二部分的阐述,第三部分解释深意显得顺理成章。通过对童话中人物死亡原因的分析,再联系王尔德生活的社会背景,可以体会到王尔德选择死亡主题不是随意或是偶然的,而是为了表达内心深处对艺术美救赎的渴望,对人间爱赞扬的热情以及对人类道德或社会道德的追问和被拯救的希望。第五部分为文章的结论。尽管王尔德树立着“一切艺术毫无道德可言”的旗帜,但是通过对其童话中死亡观的分析,不难看出王尔德不是一个藐视道德或践踏道德的人,相反,他对道德有着极高的要求。王尔德所反对的是通过文学创作进行的那种刻板的教条式的道德宣扬,他希望通过文学创作去体现艺术美和道德美,使人们在领略美的同时,认识到道德的重要性,并去追求美在生活中的存在。如今,当人们再次阅读王尔德的童话时,除了对其唯美文字的感慨以及对其死亡结局的伤怀之外,可以领会到王尔德童话通过死亡结局传达的对社会现实的嘲讽,但更多体会到的可能是王尔德对“纯美”的追求以及他非教条式的“劝人向善”的良苦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