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子宫腺肌病(adenomyosis)是指子宫内膜腺体及间质细胞向肌层良性浸润并在其生长的疾病。子宫腺肌病虽为良性疾病,但其表现为局部种植和转移,被认为是一种“良性癌”。研究表明,子宫腺肌病与恶性肿瘤的病因学、组织病理学和分子遗传学密切相关。近年来研究者开始从肿瘤发生的角度对子宫腺肌病进行病因及发病机制的研究。在肿瘤发病中,国内外研究表明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 ECM)的降解是众多恶性肿瘤细胞侵袭与转移的关键步骤。大量资料表明基质金属蛋白酶家族(matrix metalloproteinase,MMPs)在细胞外基质降解中起关键作用,几乎可以降解ECM中的所有成分。基质金属蛋白酶-2(matrix metalloproteinase-2,MMP-2)的主要作用是降解细胞外基质IV型胶原和明胶,MMP-2的过度表达使子宫内膜细胞外基质降解,阻止子宫内膜细胞向肌层及间质侵袭转移的结构破坏,为子宫腺肌病的发生提供条件。RECK是近年来新发现的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在转录后水平可以抑制多种MMP的表达,其中包括MMP-2。故本课题选择MMP-2、RECK蛋白作为检测指标,观察其在对照子宫内膜、子宫腺肌病在位内膜和异位内膜中的表达是否有差异,初步探讨RECK与子宫腺肌病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2007年3月-2008年9月于秦皇岛第一医院病理科石蜡存档包埋标本:30例为子宫腺肌病异位内膜(增生期15例,分泌期15例)为实验组,以30例因子宫腺肌病切除子宫的在位内膜(增生期13例,分泌期17例)及25例正常对照组内膜(病例来自因其它妇科疾病而治疗的患者,主要为卵巢冠囊肿、宫腔纵隔等疾病及行输卵管吻合、输卵管通液术的非子宫腺肌病患者的子宫内膜作为对照组,增生期12例,分泌期13例)。所有患者年龄为35-57岁,平均年龄46岁,实验组与对照组患者的年龄方面无差异,且术前3月患者均未服用过激素类制剂治疗,且无其他全身性疾病,术后标本病理组织切片均经两位病理科医师确诊,显微镜下观察各组切片免疫组化染色情况,分别记录MMP-2和RECK染色强度。采用系统统计软件SPSS 11.5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 MMP-2在不同子宫内膜不同时期中的表达:异位增生期子宫内膜MMP-2阳性率与分泌期子宫内膜阳性率比较(P>0.05),无统计学意义;在位增生期子宫内膜MMP-2阳性率与分泌期子宫内膜阳性率比较(P>0.05),无统计学意义;而对照增生期阳性率与分泌期子宫内膜阳性率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分泌期明显高于增生期。2.RECK在不同子宫内膜不同时期中的表达:异位增生期子宫内膜RECK阳性率与分泌期阳性率比较(P>0.05),无统计学意义;在位增生期子宫内膜RECK阳性率与分泌期阳性率比较(P>0.05),无统计学意义;对照增生期子宫内膜RECK阳性率与分泌期阳性率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增生期明显高于分泌期(P<0.05)。3. MMP-2在不同子宫内膜中阳性率的表达情况:异位内膜、在位内膜、对照内膜中MMP-2阳性率三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行组间比较后得出:不能认为MMP-2在异位内膜及在位内膜中的阳性表达率有差别;可以认为异位内膜MMP-2的阳性表达高于正常内膜,且在位内膜MMP-2阳性表达率亦高于对照内膜组。4. RECK在不同子宫内膜中阳性率表达情况:异位内膜、在位内膜、对照内膜组织中RECK阳性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进行组间比较得出RECK在在位内膜及对照内膜表达无差异;异位内膜与在位内膜阳性率有差异,在位内膜RECK表达高于异位内膜;对照内膜与异位内膜阳性率比较有差异对照内膜RECK表达高于异位内膜。结论:1.MMP-2的异常表达与子宫腺肌病发病有关,是子宫腺肌病发病的促发因素。2.RECK的表达缺失可导致子宫腺肌病的发生,RECK可能作为一种保护蛋白防止子宫腺肌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