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收入分配问题一直是各国政府和学者关注的经济发展背后的主要问题,与广大人民的切身利益和能动性的发挥密切相关。近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其增长的背后也隐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降低和安全感日益下降的担忧。此外,初次分配中劳动者报酬不足,大多数利益由上层拥有资本要素的企业家获得,劳动者报酬不足或其增速明显小于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导致行业发展不均衡,抑制消费需求,阻碍经济增长,导致我国收入差距不断扩大,通货膨胀的压力和生活成本的增加也使得劳动者的生活水平不断下降,幸福感缺失,社会稳定性受到威胁,所以提高劳动者报酬对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有积极联动的促进作用。本文采用非竞争型投入产出模型和结构分解(SDA)技术分析了2002-2005、2005-2007、2007-2010及2010-2012年四个阶段各个部门劳动者报酬占比的演变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2002-2005年劳动报酬占比降低0.36个百分点,2005-2007、2007-2010两个阶段拉动报酬占比上升20.2%和37.49%。而相比于2012年,2010年劳动报酬额的增长幅度小于国内增加值的增长幅度,占比下降8.44%。通过研究得出劳动报酬回报率、投入产出变动、最终需求衡量的产业结构变动、最终需求结构变动、进口替代率的变化都会影响初次分配中劳动报酬份额,且随着时间的发展各个产业劳动报酬回报率、投入产出结构的变动对劳动报酬占比有正的促进作用。但不同期间最终需求结构的变动和最终需求进口替代因素的变动对产业劳动报酬占比的贡献度拥有不确定性,近些年各个产业产业结构的变动对劳动报酬占比有一个阻碍作用。提出在提高初次分配中劳动报酬份额的基础上,完善投入产出结构,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调整,拉动需求,带动消费,促进经济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