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学练效果评价中量化风潮质疑与修订思路研究

来源 :华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lj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体育学练效果评价是检验学生体育学习成果的重要依据,同时也是验证体育教学目标制定的有效度的重要依据。体育学练效果评价作为体育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在体育教学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贯彻使之有效地为体育教学服务,是我们研究体育学练效果评价的意义所在。从2001年开始,我国实行新一轮的体育课程改革,同时体育学习评价作为了此次改革的一个核心领域,备受关注。新课程评价称原有的体育学习评价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倾向学生的智能化发展,却忽视了学生其他非智能领域的发展,如,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终身体育的意识,良好的运动习惯以及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等,而新体育学习评价强调评价的全面性和人的可能性发展。应该说新的评价给教学带来了活力,同时给了一线教师以启迪,但是新的评价体系在贯彻过程中却困难重重,教师不知道学习态度、情意表现等这些非可测指标如何操作,如何对之进行评价,使得新的评价体系中虽然有相关方面的评价内容,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却没有统一的评价标准对之实行具体操作,所以这些方面的评价内容在具体操作中都没有落到实处。本论文细致分析了新课改规定的体育学习评价的五项内容(体能、知识与技能、学习态度、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健康行为),通过对其五项内容各自的指标项,设置的权重系数及其各自的考核方式进行分析,我们发现体能的评价中存在指标设置不合理、量化不规范、过程缺乏有效控制等问题,致使测得的数据不能真实地反映出学生的体能水平。知识与技能的评价中,对体育中知识的认识存在传统的误区,只考察过于简单的生理、卫生、保健方面的认知性知识;而对于技能的考核,没有做具体的内容规定,但是我们通过课程标准的解读和实地考察几所中小学的体育教学情况发现:运动技术的传习趋于简单化,田径中的背跃式跳高、跨栏等项目被规避掉了,体操的许多内容也不做学习和考核,且将大量带有难度的动作进行删减和改造,田径考核引入计评分,且所占比重过大,体操并未严格按照评分标准进行考核,而是教师根据经验自行给定分数。学习态度、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的考核在实际教学中根本无法落到实处,为了便于操作而制定的评价指标体系含有大量的问题。健康行为的评价更是缺乏思辨下的流俗之作,脱离体育教学的知识体系,勉强凑得的几个评价指标却也只是浅显易懂的生活常识。另外,健康是人人追求的底线,在健康之上,还有无数的可供追求的理想和欲求。学生有健康的意识,却不见得处处追求健康的生活,因此这种评价意义不大。通过分析论证,我们认为1.学习态度、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不应量化作为学生的学业成绩,只可作为解释运动技术学练效果的一个补充性因素;2.健康行为无法量化且与体育教学无相关关系,不作为体育学练效果考核内容;3.体能可量化评价,但在评价时应规范量化过程;4.技术考核应以田径、体操为主,且田径考核采用达标形式,体操考核应参照体操评分规则,严格规范操作。
其他文献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和田野调查法等研究方法,以济宁运河文化视角为切入点,通过梳理、探究济宁运河文化发展的历史脉络,分析在其发展对当地政治、经济、文化、民
武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在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它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武术作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一个最重要的活动方式,深深地影响了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
针对并网点电压不平衡且同时含有5次、7次等电力谐波的弱电网运行环境,建立了双馈感应发电机(DFIG)的完整数学模型,评估了负序和谐波电压成分对DFIG电磁转矩以及定子输出有功
学位
学位
中国康复研究中心(简称中心)注重找准党建与业务工作相互促进的结合点,概括起来就是:一个强化,强化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两个狠抓,抓政治理论学习、抓基层党组织建设和班子队
期刊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商品化产业化已经成为这个经济社会的主流特征,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也应逐渐融入这个社会的发展潮流中,另辟蹊径与时俱进顺应时代潮流把武术作为
学位
体育锻炼的身心健康效应已得到众多研究的证实。但是在我国大力倡导全民健身的背景下,在欧美等发达国家投放了大量体育锻炼推广宣传活动(尤其是广告)的情况下,大众的锻炼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