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不断推进的过程中,国际分工形式呈现出新的特征和发展趋势,国际分工逐渐从产业间、产业内深化到了产品内部,即原来集中于一国或一地的产品被拆散后在空间上分布和展开到不同的国家或地区去进行,每个国家或地区专业化于产品某特殊阶段或零部件的生产,形成以工序、区段、环节为对象的分工体系。以产品内分工为基础又形成产品内贸易。这一分工与贸易模式的转变与推进,加快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将更多的国家卷入到全球生产网络的体系中来。虽然发展中国家是以劳动力比较优势为基础参与产品内分工,国际分工地位相对较低,贸易利益相比较于发达国家获得相对较少,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发展中国家却能够通过参与产品内分工与贸易推动本国的经济发展、技术进步乃至产业升级。从中国改革开放30年以来的经济发展来看,产品内分工条件下的中国经济与贸易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也面临着一定的问题。因此,基于产品内分工视角的中国经贸发展研究能够有效考察产品内分工对中国经济增长和贸易发展的影响机制,并且及时发现这一分工形式给中国经贸发展带来的新的问题,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本文在对相关研究文献回顾与评析的基础上展开研究,在理论分析部分,本文主要从比较优势、规模经济、跨国公司、加工贸易升级等角度探讨了产品内分工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具有较为普遍的理论意义。在实证部分,本文首先对中国参与产品内分工的程度(垂直专业化指数VSS)进行测量并对测量结果作相应的分析,发现中国参与产品内分工的程度在不断加深,垂直专业化指数逐年增高,参与领域相对集中在制造业中的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表明中国正在通过参与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中的劳动密集型环节参与产品内国际分工。接下来,采用向量自回归模型(VAR模型)对产品内分工与中国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计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产品内分工与中国经济增长是一种长期的均衡关系,产品内分工能够通过吸引跨国公司投资增加资本存量、技术进步等途径促进中国的产业升级和经济增长,中国目前参与产品内分工、贸易的主要竞争优势集中在劳动力比较优势方面。本文基于产品内分工视角对中国贸易发展的现状及面临的主要问题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加工贸易是中国参与产品内分工的主要贸易形式,对中国贸易增长有较大的贡献度;加工贸易在商品结构不断优化的同时,也存在主体结构不平衡、“三角贸易”导致的贸易摩擦等问题;中国继续参与产品内分工、贸易仍然面临加工贸易升级、原产地原则问题、比较优势弱化后的发展瓶颈等主要问题。针对上述中国经济贸易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本文在最后部分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政策建议,即明确分工地位,努力实现加工贸易升级;重视加工贸易原产地原则问题,妥善解决贸易摩擦;多渠道、多途径解决比较优势弱化后的发展瓶颈等,以期对今后中国继续参与产品内分工、贸易提供政策帮助,并对其他发展中国家参与产品内分工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