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基线特征对核苷(酸)类似物疗效的预测作用

被引量 : 3次 | 上传用户:zgqzgx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核苷(酸)类似物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HBeAg血清学转换的预测因素分析目的: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epatitis B virus e antigen,HBeAg)血清学转换(HBeAg消失和抗-HBe出现)是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抗病毒治疗的重要疗效指标和满意终点。本研究旨在通过回顾性调查和研究,探讨在临床实际中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长期应用核苷(酸)类似物(nucleos(t)ide analogues,NAs)抗病毒治疗的HBeAg血清学转换率及其预测因素,以期为慢性乙型肝炎的优化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纳入2001年2月至2009年9月住院及门诊251例应用NAs抗病毒治疗达3年以上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其中拉米夫定组71例,阿德福韦酯组53例,替比夫定组7例,恩替卡韦组29例,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联合治疗组91例。检测患者基线及疗程中血清HBV标志物、HBVDNA载量、生化学指标、血清甲胎蛋白水平及腹部B超的变化,治疗前后行肝组织病理诊断。随访截点为HBeAg血清学转换。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结果:1NAs治疗后HBeAg血清学应答:患者接受NAs治疗第1、2、3、5及8年的累积HBeAg消失率分别为39.0%、54.6%、63.7%、70.7%及74.4%;而第1、2、3、5及8年的累积HBeAg血清学转换率仅分别为14.3%、32.7%、43.0%、46.9%及50.5%。且在NAs疗程达到3~5年、5~8年及8年以上的患者中,总体HBeAg消失率为65.4%、73.8%及75.6%;而总体HBeAg血清学转换率仅分别为50.5%、47.6%及48.8%。2NAs治疗的依从性:45例(17.9%)患者NAs治疗依从性较差,影响依从性最常见的原因为遗忘(60%),其它原因依次为经济困难(16%)及药物不良反应(14%)等。3NAs治疗后HBeAg消失的预测因素分析:经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基线HBV DNA低载量(<108copies/ml,OR=3.062,P=0.013)、依从性好(OR=2.602,P=0.002)、基线ALT高水平(≥200IU/L,OR=2.336,P=0.009)及非肝硬化(OR=2.116,P=0.034)是NAs抗病毒治疗后HBeAg消失的预测因素。将38例患者的基线肝组织病理诊断结果纳入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患者的依从性好(OR=38.38,P=0.016)、肝组织病理炎症分级高(G≥3,OR=31.81,P=0.027)、纤维化分期早(S<3,OR=21.21,P=0.024)以及基线HBV DNA低载量(OR=9.83,P=0.034)是NAs抗病毒治疗后HBeAg消失的预测因素。4NAs治疗实现HBeAg消失后HBeAg血清学转换的预测因素分析:177例实现HBeAg消失的患者中,61例同时伴有抗-HBe出现;62例在HBeAg消失后经过中位时间为48周的维持治疗实现了抗-HBe出现;其余54例在平均245周的治疗和随访结束时仍未实现抗-HBe出现。以HBeAg消失后的治疗和随访时间为时间,抗-HBe出现为截点,采用log-rank、χ2检验及Cox比例风险模型对HBeAg血清学转换时间进行单因素筛选及多因素回归预测分析。结果提示对HBeAg消失后血清学转换有预测作用的因素是:依从性好(OR=2.203,P<0.001)、基线ALT高水平(OR=2.049,P<0.001)及非垂直传播感染(OR=1.656,P=0.006)。结论:1在临床实际中,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应用NAs治疗第1、2、3、5及8年的累积HBeAg血清学转换率分别为14.3%、32.7%、43.0%、46.9%及50.5%。2随NAs疗程延长,HBeAg消失率与HBeAg血清学转换率逐渐升高,但两者的升高并不平行。HBeAg消失后血清学转换的免疫机制、影响因素及患者的治疗策略有待进一步研究。3HBeAg消失与基线肝组织病理炎症分级和纤维化分期相关;基线ALT高水平及HBV DNA低载量亦能够预测HBeAg消失。基线ALT高水平是HBeAg消失和血清学转换的重要预测因素。4HBeAg消失和血清学转换受患者NAs治疗依从性的影响。第二部分核苷(酸)类似物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急性加重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系统评价目的:伴有ALT高水平(≥200U/L)的慢性乙型肝炎被称作慢性乙型肝炎急性加重,患者常可获得疾病缓解和HBV感染的持久免疫控制,但部分患者亦可能因并发肝脏失代偿甚至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而导致预后不佳。目前关于核苷(酸)类似物(nucleos(t)ide analogues,NAs)在此类患者中应用的疗效和安全性的研究多为小样本、观察性研究,且结论不一。本研究旨在系统评价应用NAs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急性加重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检索MEDLINE、EMBASE、ISI Web of Knowledge、EnglishMedical Current Contents (EMCC)、Cochrane图书馆临床对照试验注册资料库和系统评价资料库及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等数据库公开发表的中、英文文献,并辅以文献追溯和手工检索的方法,对相关的参考文献严格按照文献纳入、排除标准纳入研究范围,采用CMA软件进行Meta分析,应用森林图、Egger’s检验对判定指标及发表偏倚进行分析和检验。结果:共纳入15项研究,均为英文文献,包含1181例研究对象。1疗效评价:应用NAs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急性加重、急性加重伴有肝脏失代偿及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拉米夫定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3个月内非肝移植生存率均相似。恩替卡韦治疗组的近期死亡率较拉米夫定治疗组更高。应用NAs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急性加重1年,ALT复常率、HBVDNA达到不可检测率、HBeAg消失率、HBeAg血清学转换率及耐药变异率分别为88%、61%、46%、35%及5%。疗程为3个月时,拉米夫定治疗组的ALT复常率(OR=1.98(95%CI,1.03–3.80,P=0.039))和HBVDNA达到不可检测率(OR=38.50(95%CI,7.68–192.99,P<0.001))显著高于对照组,但两组间HBeAg消失率相似(OR=1.100(95%CI,0.312–3.877,P=0.882))。2安全性评价:应用拉米夫定及恩替卡韦治疗的患者无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替比夫定治疗1年内肌酸激酶升高率为12.5%(5/40)。所有患者均未因药物不良反应导致停药或调整药物剂量。拉米夫定治疗第1、2及3年时,累积耐药变异率分别为9%、16%及26%。替比夫定治疗组第1年的耐药变异率为2.9%。恩替卡韦治疗组无耐药变异发生。结论:1应用NAs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急性加重,总体非肝移植生存率较对照组无明显升高;NAs抗病毒治疗不能改善患者的临床预后。2应用NAs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急性加重,虽然能够实现理想的生化学和病毒学应答,但患者的HBeAg血清学应答率与对照组相似。3对于慢性乙型肝炎急性加重的患者启动NAs抗病毒治疗前应权衡风险获益。其他NAs的疗效和安全性有待进一步研究。
其他文献
<正>已经堪称商业巨无霸的万达集团正行驶在快车道上。对于达到如今万达这般体量的企业,依然保持着如此旺盛的精力、胃口和野心,无论是在房地产业内还是业外,都并不多见。尽
企业集团化对我国经济发展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特别是给困境中的国有大中型企业指明了一条脱困之路。但企业集团化过程中有很多深层次的问题需要解决,以推进企业集团化的健康
干酪被认为是我国乳品工业发展新的增长点。凝乳酶是干酪制作过程中的必需酶,其不仅可使牛乳凝结、并且影响干酪成熟过程中风味和质构的形成。随着世界干酪产量的攀升,用于干
中国超过80%的数据掌握在政府手中,近年来,政府为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治理新场景,开始探索建设以大数据为核心的城市运行中心,汇聚城市海量数据,利用云计算中心,通过大数据、
针对我国范围之内从事房地产开发工作的相关企业来说,在房地产开发工作进行的过程中涉及到的各个环节里面最为重要的一项内容就是前期的开发工作。一般情况之下来说在,在房地
随着集成电路技术的迅猛发展,嵌入式系统的性能不断提高,嵌入式系统已经成为IT行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被广泛运用于自动化控制、工业控制、航空航天、军事生产以及消费电子领域
背景:虽然传统的人干细胞二维平面培养体系操作简便,但并不能真正模拟体内的三维生理微环境,不利于进行人干细胞生物学行为研究。目的:为构建一种可为细胞生长增殖提供类似于
<正>2008年2月28日,由PIC中国公司与江西正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在江西建立的遗传核心种猪场正式竣工。种猪场位于江西省南昌市进贤县钟陵乡茶园村,总占地面积100hm2,一期
期刊
技术壁垒作为当今国际贸易中最隐蔽、最难对付的一种贸易壁垒,给我国各行业商品的出口贸易带来了巨大的障碍。本文分析了技术贸易壁垒的内容、性质、特点和主要发达国家对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