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血红蛋白的分析测试和理论研究在生命科学、生物化学和临床医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由于血红蛋白分子中含有酪氨酸、色氨酸和苯丙氨酸残基,能够发射荧光,因此可采用荧光光谱法进行研究。但对微量分析而言,由于血红蛋白的内源荧光微弱,在灵敏度方面常常不能满足需要。而某些表面活性剂、金属离子对血红蛋白的荧光有较强的增敏作用,可使测定灵敏度有很大的提高。本文的工作分为两部分,首先探讨了各种表面活性剂、常见离子、稀土离子对血红蛋白荧光性质的影响,然后根据表面活性剂和金属离子的协同增敏作用,建立了测定血红蛋白的新体系,并应用于实际样品的测定。另一方面从理论上研究了杯芳烃类化合物、生物碱类和抗生素药物与血红蛋白的作用机理及作用方式。计算了猝灭常数、热力学参数及荧光给体一受体间的距离等物理参数,由此可探讨蛋白质分子在人体生理条件下与这些化合物相互作用的规律,为生命科学的研究提供一定的信息和依据。本论文的主要内容如下:1.运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各种表面活性剂、常见离子与血红蛋白相互作用时对血红蛋白荧光性质的影响,并探讨了其增敏、猝灭作用机理及对血红蛋白荧光峰的影响。其中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与Zn2+一起对血红蛋白有很强的协同增敏作用,由此建立了一种测定血红蛋白的新方法,用于人血清中血红蛋白含量的测定,结果满意。2.研究了多种稀土离子对血红蛋白、脱氧血红蛋白荧光性质的影响。发现稀土离子对血红蛋白的荧光强度有微弱的猝灭作用,且有的稀土离子可使血红蛋白的荧光峰红移。而稀土离子对脱氧血红蛋白的影响较之血红蛋白更明显,Pr3+、Eu3+、Gd3+、Tb3+、Dy3+、Er3+对脱氧血红蛋白有明显的荧光增敏作用,La3+、Nd3+、Sm3+、Y3+对脱氧血红蛋白有不同程度的猝灭作用。同时稀土离子可使脱氧血红蛋白的荧光峰红移。另外还探讨了其增敏、猝灭及对荧光峰的影响机理。3.研究了对磺酸基杯[4]芳烃、对磺酸基杯[6]芳烃、对磺酸基杯[8]芳烃对血红蛋白荧光性质的影响和作用机理、作用方式。由Stern-Volmer方程及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图确定对磺酸基杯芳烃对血红蛋白的荧光猝灭过程为动态猝灭,求出了猝灭常数。由热力学参数判断二者之间的作用力主要是疏水作用力。依据能量转移理论得出荧光给体(血红蛋白)—受体(对磺酸基杯芳烃)间的距离r。用同步荧光光谱技术考察了对磺酸基杯芳烃对血红蛋白构象的影响。4.模拟人体生理条件,研究了生物碱(咖啡因、茶碱、秋水仙碱)、抗生素药物(洛美沙星)对血红蛋白荧光性质的影响。判断了其猝灭机理,计算了猝灭常数、热力学参数以及荧光给体—受体间的距离,同时考察了它们对血红蛋白构象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