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敦煌吐鲁番中医药文献是中医文献宝库中最为珍贵的资料之一。由于抄写于千年之前,未经后人改易,因此保留了最为真实的原始面貌。敦煌吐鲁番中医药文献数量可观,达100多件,其问世以来,颇受中医药文献工作者的重视。由于敦煌吐鲁番医药文献都系手抄,文字俗写,字体多样,加上卷子辗转流落,零乱残破程度较重,造成了卷子在识录校勘方面的难度,前贤学者筚路蓝缕,完成了部分卷子的整理工作,但仍有一部分(主要为俄、日藏)卷子尚无校勘本面世。就已经整理的医药卷子来看,其中讹误之处仍然不少,尚存在文字辨识不准、校注不乏错误等问题,可见对敦煌医药文献进行继续研究的空间依然很大。因此本文主要对部分英、法、德、俄藏医药文献予以重新校勘,并完成部分卷子(以日藏和俄藏为主)的新校录。重校或新校敦煌吐鲁番医药卷子,旨在正讹补遗,进一步提高敦煌吐鲁番医药卷子整理的品质,广求搜罗,进一步拓宽敦煌吐鲁番医药卷子研究的范围,为实现敦煌吐鲁番医药卷子的穷尽式整理更近了一步,并通过敦煌吐鲁番医药卷子之间在形式和内容上的比较鉴别,使得部分断片得以缀合还原。同时将敦煌吐鲁番医药卷子与传世医药文献予以对校,从而为传世医药文献的校勘、辑佚和考证提供了宝贵的原始数据。也为敦煌吐鲁番医药卷子的后续临床研究奠定文献基础。本课题系业师沈澍农先生主持的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敦煌中医文献新校录及文字词汇研究(编号:04SJB870001)”的一部分,徐涛博士完成了部分法藏和英藏医药文献的重校工作,彭馨博士在部分卷子整理的基础上对敦煌医药文献的文字词汇进行了深入研究。本论文则在上述基础上着重做了如下几方面的工作。一、部分医药卷子的重校。以马继兴《敦煌古医籍考释》《敦煌医药文献辑校》以及丛春雨《敦煌中医药全书》和李应存等著的《俄罗斯藏敦煌医药文献释要》等为主校本,以敦煌吐鲁番医药卷子影印本或照片为底本,选择性地参照宋以前传世文本,充分利用既往学者在校勘学方面的成功经验,以据本校勘和据理校勘为主要方法,同时借鉴俗字知识、古籍符号标记知识以及其它学科知识,做到文理、医理与事理等的有机统一,认真辨读敦煌卷子,力图发现并纠正底本和校本当中所存在的讹误,努力使敦煌吐鲁番医药卷子的校录与考证达到一个新的水平。二、部分敦煌吐鲁番医药卷子的初次校录。这主要指部分俄藏和日藏等医药卷子,仍以敦煌吐鲁番医药卷子影印本或照片为底本,选择性地参照宋以前传世文本,综合运用各种校勘知识和中医药知识对其进行仔细辨读,力图为读者提供一个真实准确的校勘本,也为今后系统而深入地研究敦煌吐鲁番中医药文献奠定坚实的材料基础。三、敦煌吐鲁番医药文献校勘例析。文理与医理的统一是医药文献校勘的基本原则,文理是手段,医理是目的。敦煌医药卷子的校勘失误在文理方面通常有:因字形相近而误,因字音相近或相同而误,因不识俗字而误,因不明通假而误,因错解词义而误等等;在医药方面主要有:因不明医理而误,因不明脉学术语而误,因不明针灸腧穴而误,因不明中药服药法而误等等。另外也有因违背生活常理而致误等情形。四、敦煌吐鲁番医药卷子的文献研究。这主要包括敦煌吐鲁番医药卷子的问世、流向、组成以及卷子的定性、探源与缀合。敦煌吐鲁番医药卷子的学术价值则主要体现在:它极大地丰富了隋唐前后的医学典籍,补充了汉代以前的医方,反映了以隋唐时代为主的医药保健方面的辉煌成就,为古医籍的校勘辑佚以及医史研究当中长期争议的某些问题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它全方位、多角度、原生态地展现了隋唐五代时期的医药文化和医疗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