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经济全球化以及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国与国之间、城市和城市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由此引发的研究也逐渐成为地理学界和经济学界的热点问题。目前,有关经济联系的研究区域包括经济区之间、城市群之间和省际之间研究居多,但是对省内各设区市之间的研究较少。研究内容主要以经济联系或者地缘经济关系为主,但将两者共同研究较少。研究区域经济联系量有助于探讨区域经济联系的方向和强度,而研究区域地缘经济关系则有助于深度探讨区域间的竞争与互补关系,两者共同研究可以更加深入了解区域之间经济关系与产业匹配关系,明确区域间的产业分工,避免产业同构化现象。近些年,江西省为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抓住国家实施的“中部崛起”战略历史机遇,推进“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战略,完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赣南等原中央苏区、赣江新区、生态文明试验区等国家战略叠加效应,江西省出台《南昌大都市区规划》方案,明确南昌大都市区地位且依托各地区位优势、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遵循服务业分布规律和工业化城镇化发展趋势,进一步优化重点产业空间布局,着力构建“一核集聚、两轴带动、七带辐射、百点支撑”的服务业发展格局。加强江西省各城市经济联系、优化合作关系和突出南昌大都市区核心增长极是十三五规划目标重要途径。因此,以南昌市及省内各设区市作为研究对象,结合经济地理学、区域经济学和地缘经济学的理论,构建测度省内经济联系的模型,探讨江西省省会城市与设区市的经济联系量与地缘经济关系的匹配效果。通过分析可得出以下结论:(1)通过对南昌市与省内城市经济联系量的测度分析表明,2000—2015年间南昌市与省内城市的经济联系量逐年增加,总体而言,城市间的经济联系量都较小,说明省会城市的经济辐射能力较小,而其他城市对省会城市的经济隶属度低。(2)通过对南昌市与省内城市地缘经济关系测度分析表明,南昌市作为江西省的省会以及省内最大的城市,南昌与抚州和新余具有强互补型,而与南昌经济联系较强的九江与南昌维持着较强竞争型,与南昌经济联系较弱的景德镇、赣州和上饶与南昌的竞争性加强,吉安与宜春和南昌的经济联系总体较弱且竞争与互补关系不明显,说明就整个江西省而言,地区间区位优势未能充分体现,产业结构同化现象突出,产业分工较弱,江西省集聚效应不明显,南昌市作为省会未能形成增长极,进而合理的调配各地区的产业分工。(3)通过城市间的经济联系量与地缘经济关系匹配定量分析城市间的竞合关系表明,南昌市与省内城市的匹配效果不佳,总体而言以调整战略型和加强合作、调整战略型为主,说明南昌市中心性地位不突出,与省内城市间仍然以竞争为主,形成产业分流的态势,不利于整个江西省的经济交流与合作。(4)2000—2015年南昌市与省内城市经济联系量与地缘经济关系匹配的基础上进一步预测匹配关系的未来趋势,结果发现,各设区市与南昌未来与匹配类型出现的概率深受前一时期的影响,总体而言,预测效果较好,对前期匹配的偏离度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