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麦的株高、穗长、旗叶长、旗叶宽、小穗数、分蘖、生育期等很多农艺性状是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QTL)。QTL定位时经常使用永久性群体。DH群体是经过染色体加倍形成的,群体内的每个个体基因型是完全纯合的,受环境影响较小,满足多年多点的实验需要,且其遗传模型排除了显性效应,非常适合QTL定位研究。本实验通过亲本Y08-21和Y08-159杂交产生F1,花药培养经染色体加倍,构建了DH群体。用SSR和DArT共460个标记,使用Jionmap4.0软件构建遗传连锁图谱。将表型性状数据与遗传谱图数据相结合,通过MapQTL4.0软件,对小麦穗长、株高、小穗数、芒形、旗叶长、旗叶宽、分蘖及穗发芽抗性进行QTL定位研究,解析其遗传效应,为小麦育种提供数据参考。同时,利用穗发芽相关的候选基因在抗感穗发芽株系间进行定量表达分析,初步锚定了影响穗发芽的候选基因,为下一步研究基因表达调控网络奠定了基础。研究结果如下:1,结合SSR和DArT共460个标记,用Jionmap4.0软件构建遗传连锁图谱。图谱全长1758.307 cM,标记间的平均遗传距离为3.822 cM,包括A,B,D共21个连锁群,平均每个遗传连锁群含有21.90个标记。1B染色体所包含的分子标记数最多,共有59个标记。D基因组的多态性标记及有效作图标记均较少,遗传信息缺失较多。2,利用MapQTL4.0软件对相关农艺性状进行QTL定位分析,共得到了17个QTL。2011年发现了2个控制穗长的QTL,其中4A染色体上定位到1个QTL,位于wPt5108-wPt9445区间内,贡献率为21.8%,2B染色体上定位到1个QTL,位于wPt2266-wPt8957区间内,贡献率为25.1%。2012年发现1个穗长QTL,位于4A染色体wPt5108-wPt9445区间内,贡献率为22.3%。2011年在2B染色体上发现了2个株高QTL,分别在区间ta0029-wpt7619、wpt8957-wpt0981内,贡献率分别为32.7%、29.6%。2012年在2B染色体上定位到了1个株高QTL,位于区间ta0029-wpt7619内,贡献率为25.3%。2011年在2D染色体上定位到了1个小穗数QTL,在区间ta0214-wpt2160内,贡献率为19.9%。2012年在2D染色体上也定位到了1个小穗数QTL同样在区间ta0214-wpt2160内,贡献率为19.1%。2012年在4A染色体区间内定位到1个控制旗叶长的QTL,在区间wPt1961-wPt5935内,贡献率为19.6%。2011年在2B染色体区间内定位到4个控制旗叶宽的QTL,分别在区间ta0029-wpt7619、 wpt 8957-wpt0981、wpt 5296-wpt5878、wpt4426-wpt2266内,贡献率分别为29.5%、27.6%、19.4%、19.6%。2011年在3B、5D染色体上分别定位到了1个控制分蘖的QTL,3B染色体上的QTL在区间wpt1834-wpt6834内,贡献率16.1%,5D染色体上的QTL在区间wpt0927-wpt5870内,贡献率17.7%。2011年和2012年在5A染色体的同一区间wpt9094-wpt8182内定位到了2个控制芒形的QTL,贡献率分别为22.6%和19.8%。3、通过对160份小麦DH群体进行穗发芽鉴定,发现两个亲本都易穗发芽且没有明显差异,有趣的是,2011年在3A染色体上发现了2个显著抗穗发芽的Q’TL,分别在3A染色体区间wpt8699-wpt4725和wpt2967-ta0201内,贡献率分别为33.9%和36.8%。2012年同样在3A染色体上发现了1个穗发芽QTL,位于3A染色体区间wpt8699-wpt4725内,贡献率为22.6%。位于区间wpt8699-wpt4725内的Q’TL在两年间表现稳定,抗性基因来自亲本Y08-21,但Y08-21表现为易穗发芽,因此推测亲本Y08-21同时携带抑制基因,抑制了抗性基因的作用效应。在此基础上,根据基因型数据和穗发芽表型数据,以L11、L27、IA7(极抗),L6、L96、L117(极敏感),及亲本Y08-21和Y08-159为材料,通过荧光定量PCR方法对6个穗发芽相关候选基因ABI1、ABI5、VP1、AIP2、AMY3、AMY2进行表达量差异分析,发现VP1和ABI5在抗感穗发芽材料间显著差异,而VP1是AB15的上游调控因子,因此推测VPl是影响材料间抗性的主效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