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互联网技术、智能移动终端以及无线技术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并迅速在全球范围内普及,使移动社交逐渐的走入人们的生活,逐渐演变成一场社交革命。移动社交网络的三大特征为实时性、流动性和交互性,它给予客户越来越多个性化服务。就目前来看,移动社交网络构成的虚拟式交互环境与现实空间有很多相似之处,某种意义上,虚拟的网络环境可以看成现实世界在网络世界的映射,因而很大程度上便于现实空间的人际互动向网络空间的顺畅转移,强化了移动用户之间的相互交流,而另一方面,网络空间的记忆机制也使得用户的网上行为信息成为极具商业价值的商品,而这牵涉人们广泛忧虑网络隐私问题。移动社交网络的终端载体是智能手机,智能手机与人的形影相随,人的位置信息可以轻松的由手机中的APP记录下来,并与智能手机持有者的其他行为信息相互印证,基于APP搜集信息的服务器中便可完整的保留一个人的全息信息,加上信息服务器的超级计算能力,会使这些全息信息具有超强的身份识别能力,因而自然会增强人们对个人隐私问题的广泛忧虑。隐私遭受威胁,一方面会恶化个人的安全感,另一方面会使人无法免除某些不必要的打扰,导致独处的自由彻底丧失。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创新与发展,法律规范的进程无法跟上技术的发展步伐,基于法律的隐私保护永远在路上。对于不断出现的威胁隐私的新问题,由于其危害在物理意义难以测定,网络空间取证难度不断增加,无论是立法实践还是法律规制都会面临难以想象的困难。因此,通过权衡各种手段,鉴于我国的基本国情,借助国外成功经验,逐步建立和完善我国网络个人信息保护制度和措施,即必要也颇显紧迫。本文旨在通过用户隐私安全面临的各种问题及其一系列新变化来分析和探索应对路径,并试图为大数据时代我国网络隐私保护提供必要的建设性的完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