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与村落的终结--观音阁村的现代化进程

来源 :新疆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onkeysc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研究长江中游一个沿江村落在国家现代化过程中发生的变迁乃至消失的过程。以民族志的形式描写这一过程,主要从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与社会结构等方面的变迁来解读观音阁村的现代化进程。政治现代化进程发生了与以往不同的变化:政权组织更替和全县乃至全国大致相同,也有其地方特色。自民国以来,行政区划变动频繁是由于政府没有找到合适的组织来管理乡村社会。1949年以后,国家政治制度发生了根本的转变:权力高度集中,行政组织到达基层,形成了政治权威对基层事务直接干预的局势。观音阁村在解放后经历了历次政治运动,引起乡村的社会文化随之发生变化,并深刻影响着村民的家庭生活。行政的权力逐渐渗透到乡村社会,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国家对乡村社会的干预逐渐减少,村民有了更多的自主权,建立了村委会领导下的村民小组,村民自治出现。但是90年代以后,三峡工程的兴建,政治的力量直接干预村落的事物,并且强制村民迁移,村落走向终结。政治变革已成为乡村现代化最明显的特征;经济现代化进程历经曲折的过程,解放前村落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而成为繁荣的“集市”,但是解放后一系列的政治运动改变了村落的经济生活和村民的生计方式。而90年代三峡工程的兴建再次打断了整个进程,观音阁村原有的经济形式因失去了土地和村落的支撑,与村落的消失一样被中断了;近50多年来随着政治的变革与经济的发展,文化也相应发生了变化,物质文化发生了完全的改观。由包谷到大米,草房到楼房;制度文化发生了适应性变异,婚姻家庭制度既保留了传统的特征,又发生了现代的变异;精神文化则相对稳定。但是,它们在村落终结后又被迫适应一种新的社会文化环境,村落的终结意味着原来以村落社会为存在基础的文化的巨变;社会结构的巨变是目前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非常突出的现象,观音阁村的社会结构在近50年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表现在人口结构的变化和宗族组织的衰落,浓烈的家族观念随着生产方式和分配方式的改变也正在日益淡化,三峡工程——一个外来事件改变了村庄原有的社会结构。  
其他文献
21世纪是社会变革的时代,教育作为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迎来改革创新的关键阶段.教育改革,不仅仅是教师教学方面的变革,改进教学模式、研究教学方法,都是为了更好地为学
随着国内外妇女研究的兴起,妇女与发展问题成为全球性的话题,妇女作为独立的主题越来越受到关注。同时,我国流动人口的数量和规模都在不断增加和壮大,外出务工已经成为农村地区主
学位
学位
利用宝石显微镜、折射仪、静水称重法、红外光谱仪、X射线粉晶衍射仪、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及X射线能谱仪对一种产出广西并声称黑色软玉的玉石进行相关测试,结果显示:样品外
民族关系是一种社会关系,是民族发展过程中相关民族之间的相互交往、联系和作用、影响的关系。它是双向的、也是动态的。民族关系具有特定内涵,是既具有社会性,又具有民族性的社
学位
回族是一个由到中国经商的阿拉伯、波斯等人形成的新民族,信仰伊斯兰教,有崇商和睦互助的优良传统。从元朝时期回族先民最早来华开展贸易活动,迄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他们虽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