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研究长江中游一个沿江村落在国家现代化过程中发生的变迁乃至消失的过程。以民族志的形式描写这一过程,主要从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与社会结构等方面的变迁来解读观音阁村的现代化进程。政治现代化进程发生了与以往不同的变化:政权组织更替和全县乃至全国大致相同,也有其地方特色。自民国以来,行政区划变动频繁是由于政府没有找到合适的组织来管理乡村社会。1949年以后,国家政治制度发生了根本的转变:权力高度集中,行政组织到达基层,形成了政治权威对基层事务直接干预的局势。观音阁村在解放后经历了历次政治运动,引起乡村的社会文化随之发生变化,并深刻影响着村民的家庭生活。行政的权力逐渐渗透到乡村社会,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国家对乡村社会的干预逐渐减少,村民有了更多的自主权,建立了村委会领导下的村民小组,村民自治出现。但是90年代以后,三峡工程的兴建,政治的力量直接干预村落的事物,并且强制村民迁移,村落走向终结。政治变革已成为乡村现代化最明显的特征;经济现代化进程历经曲折的过程,解放前村落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而成为繁荣的“集市”,但是解放后一系列的政治运动改变了村落的经济生活和村民的生计方式。而90年代三峡工程的兴建再次打断了整个进程,观音阁村原有的经济形式因失去了土地和村落的支撑,与村落的消失一样被中断了;近50多年来随着政治的变革与经济的发展,文化也相应发生了变化,物质文化发生了完全的改观。由包谷到大米,草房到楼房;制度文化发生了适应性变异,婚姻家庭制度既保留了传统的特征,又发生了现代的变异;精神文化则相对稳定。但是,它们在村落终结后又被迫适应一种新的社会文化环境,村落的终结意味着原来以村落社会为存在基础的文化的巨变;社会结构的巨变是目前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非常突出的现象,观音阁村的社会结构在近50年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表现在人口结构的变化和宗族组织的衰落,浓烈的家族观念随着生产方式和分配方式的改变也正在日益淡化,三峡工程——一个外来事件改变了村庄原有的社会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