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中主人公的精神生态解读

来源 :郑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oshi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说《G.》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诗意的语言为约翰·伯格赢得了1972年的布克奖。它是伯格最成功的小说作品之一。这部小说讲述了主人公G.的一段心路历程。在动荡的欧洲社会大环境下,主人公G.缺乏家庭温暖,内心孤独寂寞,并且亲眼目睹了生命的脆弱,从此生活在恐惧中。为了摆脱恐惧,G.选择了把自己隔离,从此变得越来越冷漠。本文从精神生态的角度出发,深入分析书中人物G.的精神问题以及造成他精神困境的原因。全文除了序言和结论,还包括三个章节。序言部分包括约翰·伯格的生平、小说内容介绍,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对于这本小说研究的现状,以及本论文的目的和意义。第一章介绍了生态文学批评的产生背景和发展状况,以及精神生态批评的产生背景和发展状况。第二章分析了G.的精神问题。G.内心空虚,渴求得到别人的关爱,却难以实现。孤独冷漠的他逐渐疏离社会,逃避现实。最后,对感官刺激的盲目追求导致了他道德的沦丧。第三章深入探讨了造成G.精神世界荒芜困顿的根本原因。不正常的家庭环境,亲眼目睹死亡时所带来的的恐惧,再加上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都是造成G.精神问题的原因。最后一部分是结论。书中人物G.的悲剧命运是家庭环境和历史环境所造成的。与他人和社会的疏离,道德感的丧失这些都证明了G.的精神世界的贫瘠,也预示着他悲惨的人生结局。这些也都可以看作是伯格对现代人的警示:只有尊重生命,懂得与他人和环境和谐相处,人类才能达到内心真正的和平与宁静。
其他文献
政治演说是政治家在公众场合对国内外事务表明立场和观点的重要手段,具有深远的社会影响。作为一种独特的体裁,政治演说谋篇布局严谨,语言极富感染力,受到国内外社会学家、心理学
20世纪70年代末,德国功能学派翻译理论的创始人之一汉斯·弗米尔提出了目的论。弗米尔认为翻译是人类有目的的跨文化交际活动,而非简单的语言之间的转换。他把翻译定义为“在目
虽然美国著名女性作家薇拉·凯瑟和澳大利亚著名女性作家亨利·汉德尔·理查森来自不同的国家,但她们的作品《啊,拓荒者!》与《智慧的获得》都描述了少女成长的过程。凯瑟的拓荒
保罗·司各特是一位20世纪非常重要的涉印题材英国小说家。他一生出版了13部长篇小说,其中大部分都涉及到印度。《眷恋》发表于1977年,并于当年获得了英国文学界最重要的奖项“
左拉·尼尔·赫斯顿是美国文学史上非常重要的作家,被誉为黑人女性文学之母,在黑人文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影响。其最具影响力的代表作《他们眼望上苍》讲述了黑人女性珍
《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扮演着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诗经》当中的叙事诗数量并不算很多,大部分的诗为抒情诗,生动的展现出当时人民关注现实,拥有强烈的政治道德意识和积极
萨姆·谢泼德被奉为美国大众文化偶像,不仅在于其可以游刃有余地穿梭于各个公众角色——好莱坞明星、电影导演和编剧、不羁的摇滚乐手和温情的浪漫诗人之间,更因其创作了一系列
伯纳德·马拉默德是美国著名的犹太作家,共创作了八部长篇小说和四部短篇小说集。《修配工》(1966)是马拉默德的代表作之一,荣获国家图书奖和普利策奖。在这部小说中马拉默德将
本论文旨在探讨翻译研究中一个比较特殊的领域:戏剧翻译。在翻译戏剧作品时,译者会遇到一些戏剧翻译特有的问题,主要是因为所翻译的作品是要在舞台上演出并呈现给观众的,而不是